當機遇與我們第一次擦身而過我們沒有珍惜,這可能是我們粗心大意了。但是當它再次來到我們身邊的時候我們卻還無動于衷的話,那以后我們連抱怨的資格都不應該有。因為你就應該為自己的“不長記性”而“買單”。
無論是過去的集體談判還是后來的鐵礦石期貨,平心而論都沒有為我們爭取來鐵礦石定價的話語權。反倒是當前的鋼鐵行業集體低迷幫了我們一個大忙。由于集體“無意識”采購下降,鐵礦石難得出現了下降的苗頭。對于中國鋼鐵企業而言,現在我們需要的是“趁火打劫”,這時候是中國鋼企出海提升礦石戰略儲備的最佳時機。
首先要明確一點,盡管鋼鐵行業目前整體低迷,但是我們對于鐵礦石的潛在需求依然巨大。多年來中國鋼企一直扮演著海外礦山“打工仔”的角色,鋼企被鐵礦石侵蝕掉了大部分的利潤。但尷尬的是,中國鋼鐵企業多長流程,因此短期很難改觀對鐵礦石的依賴。再加上建筑領域多鋼筋混凝土,廢鋼的回收周期長,很難形成對煉鋼資源的有效補充。
2013年,中國鋼材綜合價格指數為102.76點,同比下降8.6%;進口鐵礦全年平均到岸價格為129.03美元/噸,同比上升0.28美元/噸,上漲0.22%。進口鐵礦價格和鋼材價格之間的比價關系已經完全打破,跟漲不跟跌、易漲難跌的局面愈演愈烈,甚至達到了我行我素的地步,即鋼材價格下跌時進口鐵礦價格仍在上漲。鋼鐵行業的正常營運利潤、多種經營利潤都補給了國外鐵礦,這種事實并沒有多大的變化。
其次,海外找礦參股模式好于單打獨斗。目前這種參股模式是日韓鋼企所常用的一種手段。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即便礦石漲價波及自身成本,那么也可以用礦石漲價帶來的利潤來彌補自身鋼鐵主業方面的損失。這樣做和獨立開發相比,見效更快同時阻力也更小。特別是在資源保護主義盛行的今天,用當地人在當地辦事似乎會更加“暢通無阻”。
特別是近年來股東回報不景氣,礦業公司變得不受投資者歡迎。而就是這些投資者,尤其是那些要求在近幾年內實現快速增長的投資者,促使企業以過高價格收購資產。隨著內部回報比率變得難以為繼,礦業板塊出現了創記錄的大量注銷和減值,結果造成股權市場龍頭切斷。而就中國鋼企而言,對于那些有發展潛力同時“很差錢”的礦商,這時候是我們“趁虛而入”的最好機會。
而在延伸產業鏈,維護上游鐵礦石資源安全方面,武鋼無疑走在了其他中國鋼企的前面。3月23日下午2時許,GMT航運公司鳳凰號遠洋貨輪徐徐停泊太倉武港碼頭,武鋼第一船海外自產礦石運回國內。該船裝載4.6萬噸鐵精礦,產自利比里亞邦礦,當日在太倉海關報關商檢,將于近日換裝內河船舶后運回武鋼工業港碼頭。
近年來,武鋼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大海外資源投資開發力度,在利比里亞、加拿大、巴西等國擁有多個鐵礦石項目,成為全球鋼鐵制造商中礦石資源最大擁有者。
再次,建立全球的鐵礦石資源安全保障體系應該上升到中國國家安全的戰略層面。對于出海找礦的中國鋼企,政府應該給與資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特別是在鋼鐵行業資金鏈相對緊張的今天,不能讓鋼企“因為很差錢”而缺乏出海找礦的動力,進而在下一個鋼鐵繁榮時期再次任人宰割。
除此之外,“家有余糧心不慌”,在出海的同時,對內我們也應該提升內礦的集中度,使其真正成長為外礦的有力補充甚至能分庭抗禮。再有就是要充分利用和優化手中現有的爭取話語權工具,積極提升影響力。特別是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要做到更及時、更全面、更公平、更真實、更有使用性。
上帝在為我們關緊一扇門之后同樣會給我們留出一扇窗。對于中國的鋼企而言,在長協礦談判的大門關死的今天,如何利用當下鋼鐵行業的危情尋找到鐵礦石話語權的主動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機會稍縱即逝,錯過了之后或許真的在無機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