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堅守如一。首鋼股份注重產品升級結構調整,瞄準世界一流,努力打造優品質、高精度、低成本、穩定型精品板材生產基地,實現兩次鑄機“千萬噸不漏鋼”生產目標。
2008—2009年間,一煉鋼板坯作業區實現歷史上第一次千萬噸不漏鋼;2016—2018年間,克服澆注品種數量多、降本增效任務重、非穩態操作難度大等困難,迎難而上圓滿實現第二次目標。
第三次“千萬噸不漏鋼”所面臨的挑戰與困難系數直線上升。在人員構成上,年輕化比例、入職新員工比例進一步增加;在工藝結構上,倒角結晶器全面鋪開,使用率達到99%以上;在操作上,插鐵板、飛包等非穩態操作實現常態化;在澆注鋼種上,新品種進一步拓展,牌號多達450個以上;在澆注難度上,此次是單臺鑄機澆注一千萬噸,難度更大……目標的實現,堪稱奇跡,首鋼股份煉鋼職工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從管理、技術、操作等多方面進行了多項針對性改進,為此項成績的取得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精細苛求,貫徹始終。澆鋼人最怕聽到的就是“漏鋼”兩個字。為了有效防止“漏鋼”發生,組建以“劉建斌創新工作室”為依托,以首席技師、高級技師及技術骨干為主的創新團隊,針對澆鋼過程中的每一個操作步驟制定了近乎苛刻的操作標準,共制定標準化作業30項,操作技術要點和緊急事故處理預案要求26項。做到一切從現場出發,從實際出發,從一個彈簧、一寸釘銷、一塊石棉布、一條紙繩上對崗位操作提出標準操作要求,對現場管理制定標準,力保鑄機生產的安全順穩。同時,這一條條近乎嚴苛的標準也被崗位戲稱為了“操作生死線”。工作團隊事無巨細的嚴苛標準,崗位員工日復一日、始終如一的貫徹執行,為創造“單鑄機千萬噸不漏鋼”的奇跡打下了堅實基礎。
澆鋼作為連鑄工序的常規工作內容,有效避免事故風險的發生,除了嚴格標準之外,持續的技術設備創新更是重要支撐。問題來源于現場,也解決于現場。作為擁有20年現場工作經驗的首鋼勞模,一板坯作業區的首席技師李杰深深明白技術設備改進對提升崗位職工操作穩定性的貢獻之高。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工作經驗優勢,結合現場生產實際,自主設計了自動化操作程序6項,創造了各種專用操作工具8種,為保證澆鋼工作的安全順行打造了一面打不破錘不爛的銅墻鐵壁。從水口專用對中工具的創造,到冷料碼放標準的改善,從新型水口更換小車的出現,到“傳、幫、帶”新員工培養體系的建立,從自動換水口程序的設置到油缸預警系統的上線……一種種專用操作工具的創造、一項項管理理念的深入、一次次專業技術的培訓,為1號鑄機創造“單鑄機千萬噸不漏鋼”的奇跡保駕護航。
精誠合作,共克時艱。只有團隊成員之間保持良好的協作才能保證各項工作得到順利開展,澆鋼工作更是如此。年初新冠疫情的肆虐,使得一板坯作業區多位職工無法正常返回工作崗位。班組迅速由四班三運轉改為三班三運轉,那段時間為了保生產,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沒有“休班”,度過了最艱難一段時間。一板坯作業區與設備室針對倒角結晶器攻關過程中由年初的在線200爐提高到400爐以上,突破了高質量長壽命倒角結晶器的目標,為生產穩定性奠定了堅實基礎。正因為各崗位職工與生產技術室,設備管理室等專業科室精誠團結的精神,為1號鑄機創造“單鑄機千萬噸不漏鋼”的奇跡提供了堅實保障。
“單鑄機一千萬噸不漏鋼”的奇跡是全體連鑄職工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時代見證,是煉鋼作業部全體職工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時代見證。如今,重新站在了新的歷史起跑線上,大家已經做好了向下一個“單鑄機一千萬噸不漏鋼”出發的準備。
“我們要做輝煌的創造者,更要做紀錄的攀登者,努力成為行業先進的引領者和行業標準的制定者”,煉鋼作業部一煉鋼板坯作業區首席作業長馬威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