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2020年全球實際GDP將下降4.2%。可以說,今年全球經濟負增長已成定局。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導致全球經濟驟停的最大“黑天鵝”。與以往金融系統導致的經濟危機不同,這次衛生健康領域的危機導致供給和需求兩側同時萎縮,沖擊前所未有,也被視為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全球經濟失速的原因,除了疫情這一“新傷”外,全球經濟長期存在的深層次“沉疴”也同樣不可忽視。
中方早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就明確指出,世界經濟長期低迷的根源在于三大突出矛盾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即全球增長動能不足、全球經濟治理滯后以及全球發展失衡。
可惜的是,時至今日,這三大矛盾依然困擾著世界。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讓這些矛盾更加突出,經濟形勢更加錯綜復雜。
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一直不足。據專家分析,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增速下了一個臺階,從2000年至2007年的平均3.7%降到了2008年至2019年的平均2.6%。疫情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再下一個臺階。受疫情制約,全球經濟恢復到疫情前水平還需要更長時間。
全球經濟治理難見成效。比如,面對經濟全球化大趨勢,個別國家依然堅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霸權主義,肆意揮舞制裁大棒,挑起經貿摩擦;個別國家置多數成員意見于不顧,固執己見,導致世貿組織改革陷入停擺的尷尬境地,新任總干事遴選遲遲無法完成。一些西方政客高調宣傳所謂“脫鉤”和意識形態對抗,把世界推向分裂和對立的危險境地。
全球發展失衡愈演愈烈。疫情破壞了全球在減貧和其他重要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取得的進展,全球經濟社會發展鴻溝加深。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指出,疫情嚴重打擊了47個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這些國家2020年的經濟表現為近30年來最差。
面對挑戰,各國也開始作出一些積極探索。比如,當經濟全球化受阻,區域一體化顯露出活力。《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11月15日簽署,標志著全球最大的自貿區揚帆起航,提振了全球的信心。新德國網站發文稱,RCEP自貿區的形成,預示著世界經濟重心將繼續向亞洲移動。此外,中國明確表態希望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等,這些無不顯示出加強多邊合作成為各國抵御疫情沖擊的重要共識,平等協商、和平互惠仍是國際主流所信奉的準則。再比如,由于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陷入困境,歐盟、中國等21個世貿組織成員共同發起建立“多方臨時上訴仲裁安排”,作為一項臨時應急安排,部分解決全球貿易爭端問題。
當然,對于世界經濟來說,這些努力還不夠。在當前世界經濟深度調整的形勢下,國際社會更需要進一步加強團結,對話而不是對抗,理解而不是責難。在攜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衛生挑戰的同時,共同探討化解全球經濟的深層次問題,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促進世界包容性和可持續發展,“新傷”“沉疴”一并處置,才能讓全球經濟重新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