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強,則百業堅強;質量興,則經濟健旺。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定不移建設質量強國,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這既是有效應對資源瓶頸、環境壓力的重要抉擇,也是參與國際競爭、實現民族復興的自強之路。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轉型,質量的提升,在理念和實踐層面都出現了基于“大質量觀”的重大轉變——從設計源頭端起始的貫穿原料采購、生產施工、檢查驗收、總結改進、試運行等全過程、全流程的質量管理要求。
牽頭負責“組織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堅持“質量為先”,大力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將質量突破作為中國產業由大變強的關鍵予以重點推進,引導產業把轉型升級的立足點真正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
近年來,我國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計量標準體系不斷完善;標準化改革持續推進、新型國家標準體系初步建立、我國國際標準化影響力大幅提升;認證檢測市場進一步發展并規范、合格評定合作互認成果顯著。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充分顯現。
當前,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更高要求,倒逼市場監管部門進一步落實質量監管責任,促進食品、工業品和消費品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滿足人們個性化、多樣化需求。
今年以來,聚焦民生領域群眾反映強烈、社會輿論關注的突出問題,市場監管部門重拳出擊,嚴厲打擊生產經營有毒有害食品、農獸藥殘留超標食品和“山寨”酒水飲料行為,查辦了一批與群眾緊密相關、性質惡劣的違法案件。
最新統計顯示,我國主要消費品領域與國際標準一致性達到95%以上,重點服務行業和公共服務質量滿意度穩定在“比較滿意”區間。加強維護消費品質量安全,將有效促進食品、消費品和工業品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推動工業服務業、生活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發展,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需求,正在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
抓質量就是抓發展,謀質量就是謀未來。
完善質量工作體制制度,激發質量創新活力;健全質量治理體系,提升質量治理能力;開展質量技術幫扶服務,幫助企業改進設計和制造技術質量,這些正是下一步加快推進質量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
質量是經濟社會問題,更是國家戰略問題。專家呼吁,要進一步加強對建設質量強國的組織領導,編制質量強國戰略綱要,大力弘揚創新精神、誠信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推進先進質量管理理念和現代質量管理方法,讓追求質量成為一種民族標識,讓質量強國成為一種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