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工信部數據,2021年1—11月,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20.7%、28.2%;兩年平均分別增長9.8%、17.1%,進一步體現了中小企業的韌性和活力。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在發布會上說,中小企業經受住了原材料價格高企、訂單不足、疫情汛情等復雜嚴峻形勢的考驗,保持穩定恢復增長態勢。
“2022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從目前來看,規上中小企業表現亮眼,但規下中小企業,特別是服務業小微企業受疫情影響嚴重。我們要更加精準出臺一系列政策,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著力推動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徐曉蘭說。
在中小企業受益明顯的減稅降費方面,2021年全年新增減稅降費1萬億元。在融資方面,截止到2021年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7.3%,普惠小微授信戶數超過4400萬戶。
徐曉蘭介紹:“據工信部近期對2.5萬家中小企業調查問卷顯示,85.1%的中小企業認為發展環境有所改善,85%的中小企業認為融資環境有所改善,92%的中小企業認為稅費負擔減輕。總體來說,中小企業的政策讓中小企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得到了較大提升。”
工信部還介紹了優質中小企業培育情況。2021年,中央財政新增支持“專精特新”高質量發展資金,安排35億元支持1300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目前,全國“專精特新”企業有4萬多家,“小巨人”企業達到4762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達到848家,成為產業鏈供應鏈的有力支撐。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局長梁志峰說,2022年將繼續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力度。
梁志峰介紹,出臺三個辦法,即《創新型中小企業評價與培育辦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與培育辦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定與培育辦法》,夯實培育基礎。《創新型中小企業評價與培育辦法》即將出臺。擴大培育規模。2022年擬新培育3000家左右“小巨人”企業,帶動各省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規模,同時全面啟動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工作。
不少企業關注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設立進展和投資情況。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向暉在發布會上透露,截止到2021年底,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子基金總數已經達到20只,累計規模接近600億元。第三批子基金預計2022年上半年完成設立,規模約為200億元。工信部2022年還要開展第四批和第五批子基金管理機構的公開遴選,第四批子基金設立后,基金總規模預計達到1000億元。在投資方面,中央財政資金通過兩級放大,帶動了8倍以上的社會資本共同開展對優質中小企業的股權投資。
“子基金累計完成投資項目687個,投資的金額約245億元,其中:初創期成長型中小企業520個,占比76%,投資金額約168億元。投資項目覆蓋工業、農業、科技等各行業領域,其中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的投資金額占比達80%以上。”馬向暉說。
2022年,全球疫情仍然存在不確定性,世界經濟貿易增長的動能有所減弱,給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帶來巨大挑戰。中小企業如何應對新形勢、新挑戰,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開展國際技術合作?徐曉蘭提到,要多措并舉助力中小企業“走出去”。“推動大型金融機構在條件成熟的國家和地區設立‘中國中小企業中心’,打造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的海外橋頭堡。支持龍頭骨干企業帶動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中小企業抱團出海,鼓勵中小企業利用跨境電商等渠道拓展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