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鋼一軋廠棒材生產線進入試生產后,各規格棒材產品試軋工作正加快進程,其中,國內首創“鋼坯彎道輸送技術”和公司首個“小規格棒材切分技術”的成功應用,將成為一軋廠棒材生產線的亮點。
本著節約成本的原則,棒材線沒有單獨設計加熱爐,而是與原帶鋼生產線共用一座加熱爐,形成了“一爐帶兩線”的格局。由于受原加熱爐位置的影響,鋼坯從加熱爐向軋機輸送的過程,必須經過一個S型彎道。4月16日,記者在一軋廠棒材生產線看到,一根鋼坯從加熱爐駛出后,經過粗軋機的5道軋制,順利地通過了S型彎道進入中精軋區域。一軋廠高級技術主管樊仲卿告訴記者,目前國內企業能夠順利轉彎的鋼坯斷面最大為50毫米,而剛剛通過的這根方坯則達到了78毫米。
當日,一軋廠正在試軋直徑12毫米棒材,方坯進入中精軋工藝后,還要經過12道軋制。記者看到,鋼坯在經過第11架軋機時,瞬間被分為3根均勻的棒材。樊仲卿對記者說,12毫米棒材三切分工藝,將成倍提高小規格棒材的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