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稱,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金融領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黨的十九大以來,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人民銀行重點推進LPR改革,建立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以改革的辦法推動實際貸款利率明顯下行。目前,LPR已經成為銀行貸款利率的定價基準,金融機構絕大部分貸款已參考LPR定價。LPR由銀行報價形成,可更為充分地反映市場供求變化,市場化程度更高,在市場利率整體下行的背景下,有利于促進降低實際貸款利率。LPR改革以來,企業貸款利率從2019年7月的5.32%降至2022年8月的4.05%,創有統計以來最低水平。
文章指出,人民銀行持續完善中央銀行政策利率體系,目前我國已形成以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貸便利利率為中期政策利率、利率走廊機制有效運行的央行政策利率體系。同時,人民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釋放政策利率調控信號,在利率走廊的輔助下,引導市場基準利率充分反映市場供求變化,并通過銀行體系最終傳導至貸款和存款利率,形成市場化的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調節資金供求和資源配置,實現貨幣政策目標。
文章稱,自然利率是宏觀經濟總供求達到均衡時的真實利率水平。真實利率低于潛在經濟增速,有利于債務可持續,可以給政府一些額外的政策空間。但如果真實利率持續明顯低于潛在經濟增速,會扭曲金融資源配置,帶來過度投資、產能過剩、通貨膨脹、資產價格泡沫、資金空轉等問題,難以長期持續。我國貨幣政策始終堅持以我為主,以靜制動,引導市場利率水平穩中有降,效果較好。目前我國定期存款利率為1%至2%,貸款利率為4%至5%,真實利率略低于潛在實際經濟增速,處于較為合理水平,是留有空間的最優策略。當前我國的經濟增長、物價水平、就業狀況、國際收支平衡等貨幣政策調控目標均運行在合理區間,從實際效果上也充分驗證了我國當前的利率水平總體上處于合理區間。
文章指出,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必須始終堅持發揮市場在利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貸款方面,人民銀行充分尊重商業銀行對貸款利率的定價權和利率的浮動權,由銀行綜合考慮借款人信用風險、貸款期限等因素與其協商確定貸款利率。目前我國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已經比較高,貸款差異化定價已經比較普遍。存款方面,人民銀行亦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由商業銀行自主定價。隨著存款利率由行政管制走向市場化,存款產品也由單一化走向差異化。在傳統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基礎上,銀行根據存款人類型、期限、金額等要素,開發出不同的存款產品,例如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等,滿足不同客戶需要,不同銀行、不同產品、不同期限的存款利率定價有所不同。在人民銀行指導下,利率自律機制密切監測存款利率定價情況,通過行業自律督促銀行規范定價行為,防范個別銀行因盲目追求規模或為填補流動性缺口而高息攬存等非理性競爭行為,取得了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