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相機潛能,增加鏡質組采集點數。煤巖分析儀檢驗原理是利用照相機在顯微鏡下采集煤的鏡質組,再通過檢測器掃描鏡質組反射率來采集數據,檢驗煤質組成。采集的鏡質組越多,代表性越強,分析值越趨于準確和穩定。在日常進廠煤檢驗中設備設置為普通模式,采集鏡質組點數3000—6000個左右,可滿足正常進廠煤檢驗需求。如遇到復查混煤和配合煤則調整為復雜模式,檢驗時間則延長一倍。
隨著進廠煤的多樣化,普通模式采集到的點數分析數據再現性呈現下降趨勢,如果使用復雜模式進行分析,無法按周期完成檢驗任務。質量監督站通過與廠家工程師溝通協作,對測試軟件進行升級,將相機像素全部“釋放”后,普通模式鏡質組采集點數達到10000—20000個,是原普通模式的3倍,經實驗對比,采集效果可達到原復雜模式,精密度和再現性也同步提高,且分析時間不增加。
——對鑲嵌機制片模具進行改造,增加煤片面積,適配混合煤測試。針對焦化廠混合煤測試需求,質量監督站在與首鋼技研院對標中發現,技研院在測試混合煤時制作的煤片為直徑30毫米,而自己在測試混合煤時則與進廠煤均制作22毫米,測試面積減少近一半,同步鏡質組取點數也減少一半。班組通過煤巖廠家定制了一套直徑為30毫米的制片模具,安裝在備用鑲嵌機中,專門用于混合煤測試,提高了混合煤測試再現性。
——創新渠道,拓展分析項目。由于各個煤種的結焦性不同,所形成的焦炭在顯微鏡下會呈現出“絲碳”“破片”“鑲嵌”等不同的光學組織,將這些組織含量占比檢測出來,換算為(OTI)指數從而預測焦炭冷強度及熱強度指標;焦炭中的氣孔是煉焦煤在焦炭形成末期產生的,煉焦煤結焦性越弱,形成的焦炭氣孔率越高,焦炭強度越差,因而開展焦炭光學組織及焦炭氣孔率檢測,可以從微觀學角度對單種煤及配合煤成焦性能進行判定,從而對進廠煤進行更為直觀的評價,并在煉焦配煤中得到合理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