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據統計顯示,我國目前建筑工業化應用尚不足10%。而此次杭州大力推廣的鋼結構建筑,是建筑工業化的重要體現。對此,國內首家鋼結構上市企業浙江杭蕭鋼構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杭蕭鋼構)總工程師方鴻強表示,采用鋼結構集成房屋建筑體系,相比傳統鋼混建筑方式,鋼結構建筑中80%的鋼材可以循環使用,可減少用工30%、節約施工占地50%、節水節電60%、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減少80%、工期縮短30%以上;適應建筑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符合我國綠色低碳經濟發展需要,能有力提振我國建筑工業化市場。
給鋼結構起飛平臺,“菜鳥”變“精兵”
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經過近百年發展,建筑工業化得到很大程度普及,其中最重要體現就是鋼結構建筑在整個建筑中所占比重已經達到50%以上,但在我國卻不到5%。分析人士指出,在整個建筑工業化發展應用不足的大背景下,相對發達國家,我國鋼結構明顯處于“菜鳥”劣勢。
不過,在今天深化改革經濟產業轉型調整的大背景下,我國建筑工業化推廣受到了政府高度重視。記者從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劉志峰了解到,2013年國務院“1號文件”轉發《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大力推動建筑工業化”為國家十大重要任務之一。而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關于“美麗中國”建設的提出,再一次明確了建筑工業化的戰略定位。
在我國基建投資持續增長、國家產業政策重點支持、市場對鋼結構等建筑優勢的日益明朗的眾多利好下,未來建筑工業化建設還將迎來“井噴”時期。
“對鋼結構開放更多平臺,菜鳥變精兵!”在此前武漢舉辦的2014年全國建筑鋼結構行業大會上,推動以鋼結構為代表的建筑工業化,折射出人們對“綠色建筑,美麗中國”的關注和期盼。對此,杭蕭鋼構總工程師方鴻強表示,推進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和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此情況下鋼結構建筑體系已經展示出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
搶占技術市場,鋼結構與城鎮化比翼齊飛
此次杭州市政協召開的研討會上,鋼結構住宅大規模應用受到外界廣泛關注,杭州市以及整個浙江省都絲毫不掩新一輪城鎮化形勢下率先發力開拓綠色建筑市場,打造鋼結構住宅強勁“骨骼”的雄心。
浙江大學陳建軍教授指出,今后的城鎮化建設,是一個精耕細作的城鎮化過程,要走差別化、特色化發展道路。而鋼結構住宅項目作為工業化綠色建筑樣本,智能、綠色和低碳成為新型城鎮化共識。在此情況下新型建材、綠色建筑解決方案主打“特色牌”、“技術牌”十分重要。
其中,作為鋼結構行業領軍企業,杭蕭鋼構代表工程之一——武漢世紀家園項目表現得十分顯眼。建筑全部以鋼結構作為主體,主體工程幾乎不用一塊黏土磚,是國內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國產化的綠色高層鋼結構住宅建筑項目,榮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示范工程”和“全國綠色創新獎”。
業內人士指出,杭蕭鋼構又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或借此東風,將具有“行業標桿”意義的新一代鋼結構住宅技術應用到浙江的城鎮化建設中,并以此作為企業再騰飛的起點。
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指出,伴隨長三角的區域廣化和深化,一個覆蓋滬蘇浙皖40個城市的“超級經濟區”已經浮現。有專家表示,目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進一步發軔,“超級經濟區”將會極大推動東中西部產業、基礎設施的一體化格局,在此基礎上優勢明顯的鋼結構或將成為推動中國建筑工業化進程中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