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鐵焦化廠在新一輪對標提質增效活動中,以成本精細化管理為主線,從成本構成要素入手,根據煉鐵系統當前的生產節奏,不等不靠主動出擊,打破原來的工藝常規,在配煤結構上大膽嘗試,瘦煤的比例由原來的18%成功上調到24%,經過一個多月的生產實踐證明,焦炭質量各項指標符合工藝設計要求,原料成本有效降低,4月份與3月份相比,入爐煤成本降低百萬元。
焦化廠廠長趙紅武在專題會上多次強調:“創新本身就是風險投資,開始肯定有風險,這個階段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客觀、科學論證,嚴格工藝細節,將風險控制到最低。”為了優化配煤結構,生產技術部大力開展攻關,他們以小焦爐試驗為平臺,根據各煤種的常規質量指標、煤巖分析結果,單種煤煉焦時其灰分、硫分的轉化率及結焦性能,以及貨位和后續來煤量等各種因素進行綜合評估,從中優化出質量合格、成本最低的最佳入爐煤配比方案。
各單位結合各自工作實際,為優化配煤結構創造條件。進廠煤的質量把關工作是優化配煤結構的前提,只有煤的質量合格,穩定優化配煤結構才有了可能。燃料處利用煤炭市場采購質優價廉的煤來保證焦炭質量。技術中心通過焦炭熱強度的測試為焦化廠指導配煤提供技術依據。為了獲得準確可靠的化驗數據,焦化廠增加了化驗的頻次,確保化驗數據真實反映來煤的質量。備煤車間在上、卸煤過程中,保證上煤的準確,做到不混煤,不錯上。煉焦車間加強爐溫的精調、細調,保證焦炭均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