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主要的軸承生產基地之一,也是軸承鋼消耗大省,山東不能生產高端軸承鋼的歷史即將被打破。破局者是位于鄒平的西王特鋼和位于河南的洛陽軸承研究所。6月6日,雙方共建的軸承鋼研發中心揭牌。
“我們計劃用3到5年時間,使高端軸承鋼達到50萬噸以上的產銷量,打造江北最大的軸承鋼生產企業。”西王特鋼總經理王輝說。
洛軸所是何方神圣?王輝介紹,這是中國軸承行業惟一部屬國家一類大型科研所,是軸承鋼國家標準的主要起草者,堪稱“國家隊”。南方某鋼企,就是因為與洛軸所的合作,一下子成了頂尖的軸承鋼生產企業。據了解,這種軸承研究機構與生產企業共建研發中心的合作方式,在業內還是第一次。
以研發中心為平臺,洛軸所將為西王提供人才培養、研發方向和工藝軸承研究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同時快速提高西王的檢測、操作水平,力爭使西王特鋼的高品質軸承鋼質量指標達到瑞典SKF、美國TMK兩家世界頂尖軸承企業的標準。
西王與洛軸所的牽手,是嚴峻的市場形勢驅使。
據悉,新的更加嚴格的軸承鋼國家標準將在約兩年后出臺,“以現在的水平看,屆時山東的大部分產品都不達標。這可能會對山東軸承工業造成‘致命打擊’。”洛陽軸承研究所金屬材料開發部部長雷建中說。
據中國軸承工業協會秘書長周宇提供的數字,山東每年軸承鋼用量達近百萬噸,占全國年產量的30%。但長期以來山東軸承鋼質量水平并不高,有的甚至還達不到現行國家標準。“解決山東軸承質量,必須解決鋼材問題。”雷建中認為,這既是滿足山東及周邊地區市場需求的需要,也是鋼鐵企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
但這絕非易事。軸承鋼素稱“鋼中之王”,作為特種鋼的一個重要品種,軸承鋼對純凈度、均勻度、致密度要求極高,其質量水平就代表著一個國家冶金行業的水平。成立于2003年的西王特鋼,多年來一直以建材為主要產品。2011年,開始生產軸承鋼,但由于創新能力和關鍵技術的欠缺,產品水平始終在中低端徘徊。
近來,由于鋼鐵業產能嚴重過剩和地產市場的不景氣,建材價格驟降,過山車式的行情波動讓鋼企叫苦不迭,每噸建材能賺四五十元就算不錯。反觀軸承鋼,利潤比普鋼、建材等要高出五六倍,且產品越高端,利潤率越高。李金貴告訴記者,上述南方某龍頭企業生產的高檔軸承鋼,比其他鋼企產品每噸高出約1000元,仍然供不應求,“小一些的訂單,人家根本不接”。
“產能過剩并非絕對,在特鋼行業,低端優特鋼存在過剩,但像軸承鋼這種高端特鋼中的高質產品并不過剩。在產能不可再擴張的前提下,普通、低端的產能已經沒有機會,必須向品牌、高端邁進。”王輝說。
中國特鋼企業協會副秘書長于叩認為,近年來,全國鋼鐵業尤其是特鋼企業已經進入了洗牌期,必然有一批出局,有一批重生。鋼企要活下去、活得好,必須換個新“活法”。國內外一流特鋼企業,都將生產高品質軸承鋼作為產品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目標,西王選擇的“新活法”正符合這一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