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江蘇永鋼集團投入45億元打造“花園式工廠”
走進江蘇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工業園,很快就進入到永鋼廠區。沒有印象中鋼廠的濃煙滾滾、鋼花四濺,整潔的馬路、青翠的香樟和各種叫不出名字的小花,讓人仿佛置身于公園,輕松而愜意。——江蘇永鋼集團投入45億元打造“花園式工廠”
“鋼鐵企業也能綠色、無污染。”永鋼集團董事長吳耀芳告訴記者,2009年集團提出“建設花園式工廠”目標,已累計投入45億元,改進生產環節和工藝、探索資源合理化利用、謀求產業轉型升級,用實際行動回答了“綠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個行業難題。
綠色生產:“參觀完工廠,白手套依然很白”
“來領下安全帽和白手套,從這里就進入車間了,大家注意安全……”在一座近千平方米的廠房前,永鋼能源事業部能源辦公室主任彭錫源停下了腳步,“特意給大家準備了手套,你們可親自檢驗‘綠色鋼鐵是如何煉成的’!”
燒結車間是傳統煉鋼廠的污染重災區。記者注意到,控制中心工作人員分析著電腦屏幕上的數據,并實時控制燃料配比;控制室外的一線工人每隔一段時間走到高爐附近巡視生產情況,藍色的工作服上并沒有厚重的粉塵,藍得格外明亮。
“作業環境好了,排出的煙氣也達到國家標準,對大氣沒有污染。”現場技術人員吉建國告訴記者,老燒結機今年5月全部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投入15億元新建的大燒結生產線,可實現對燒結煙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及重金屬污染物的一次性“五脫”。
龐大的煉鋼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吉建國介紹:“我們的煉鋼爐不用蒸汽,而是用機械泵提供動力。與蒸汽煉鋼爐相比,機械泵能降低60%的能耗,平均每生產一噸鋼能節約40元—50元成本。”
從燒結車間到煉鋼爐再到連鑄成坯,所有的車間、設備都有序而整潔。半天參觀下來,記者驚喜地發現:白色手套依然很白!
綠色資源: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近幾年,每到莊稼收獲季,永聯村村民的谷物不需要再攤在場地上曬干,而是靠新建的低溫余熱利用設備來烘干。
彭錫源向記者解釋:“鋼廠生產過程中燃燒產生高溫,但熱能往往散失到大氣中,造成局部‘溫室效應’?,F在,我們建余熱鍋爐把低溫余熱收集起來,用到水產養殖、花卉種植、工廠化育秧等農業應用,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彭錫源介紹,永鋼已整合、研發并采購來了循環經濟的技術和設備,全面建立起了氣體、水和固體廢棄物三個回收利用循環系統。
“可以說,永鋼的生產車間建到哪里,水循環系統就建到哪里,除塵設備就裝到哪里,煤氣和蒸汽管道就延伸到哪里。”彭錫源表示,目前,永鋼氣體回收利用形成的自發電比例接近55%、固定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100%、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9%,廢水實現了零排放。
綠色效益:“綠水青山是最大的財富”
在江南農耕文化園,記者見到從上海來游玩的楊先生一家。“這里不像熱門旅游景點那么擁擠,而且靠近農村,有田園氣息,放松身心非常適合!”楊先生說。
一個毫無旅游資源的江南小村莊,卻建成了永聯小鎮,2014年還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年接待游客近50萬人次、年產值超億元。這在吳耀芳眼里就是綠色效應的體現。
“永鋼綠色化建設確實增加了不少經濟成本,但永鋼是村辦企業,必須保證村里的老百姓望得見風景。青山綠水才是我們最大的財富!”吳耀芳認為,永鋼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才能迎來更大的機會和無限的可能。
“十二五”以來,面對產能過剩、資金緊張的鋼鐵行業壓力,永鋼集團積極實行“二、三產分離”,剝離和組建了宏泰物流、精筑建設集團、永聯旅游等經濟實體,形成了鋼鐵、重工、物流、建設、金融、旅游等六大產業板塊協調并進的產業結構。
永聯利用廠區綠化發展苗木經濟,總體規劃、設計和改造,目前廠區綠化面積達32萬平方米,苗木經濟效益逐年遞增;能源綜合利用系統中,提取出的硫、鋅等物質向市場銷售;還有生態農業、旅游和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有青山綠水做后盾,永鋼的發展才能永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