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2日,寶鋼自主研發的具有78%高強鋼使用比例,安全性、舒適性和輕量化達國際先進水平的超輕型白車身BCB(Baosteel Car Body),在第三屆寶鋼汽車板EVI論壇上亮相。這是我國首臺自主研發的最高安全性能超輕型白車身,也是寶鋼在滿足全球綠色、低碳、環保需求,實現汽車輕量化大背景下的又一次跨越。
此次亮相的BCB白車身,用材涵蓋寶鋼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汽車用鋼,包括最新開發的1180QP、1500MS、950TWIP等新材料,高強鋼應用比例為77.5%,鍍鋅板應用比例為75%。曾擔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輕量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寶鋼汽車用鋼開發與應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的陳一龍說:“到目前為止,汽車車身板從未用過第二代先進高強鋼。將第二代先進高強鋼用于汽車車身上,寶鋼不僅是國內首家,也是世界首家。第二代先進高強鋼的特點是,強度不算最高,但可塑性特別好,延展性很高。”陳一龍評價寶鋼BCD上的前減震支座時說:“更可貴的是,這個部件原來由采用第一代高強鋼的6個部件組成,現在縮減為采用第二代高強鋼的一個,不僅符合汽車行業零部件模塊化的要求,同時,也降低了成本。千萬不要單單看第二代高強鋼因東西更好、價格比第一代高,就以為成本上去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你想想,6件變1件,減少了5套模具,減少了點焊工作量,整體剛性也肯定提高了。性能高了,成本低了,這正是汽車企業最需要最歡迎的。所以,這項超高強鋼技術的應用是帶有突破性的。”
寶鋼BCB應用了先進的熱沖壓成形、液壓成型、輥壓成型、VRB板(變厚度板)成型和激光拼焊板成型等技術,通過高強減薄,實現了整車性能不下降、車身輕量化的目標。
寶鋼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夠同時生產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先進高強鋼的企業。隨著汽車行業碰撞、排放、油耗等強制法規日益嚴格,汽車輕量化成為汽車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國外鋼廠、鋼鐵聯盟早在十多年前就競相開展超輕型鋼制白車身的研發工作。寶鋼自2006年開始自主開發并集,成了一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用超高強鋼專用生產線,同時,開展先進成型技術的研發。2011年,寶鋼開始BCB研發工作策劃,經深入調研和技術攻關團隊反復論證,于2012年初正式立項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和應用研究,今年10月份完成展示樣車制作。
寶鋼BCB的成功研發,提高了汽車行業的輕量化水平,提升了汽車產品品質和綜合競爭力,更有效增強了寶鋼汽車板用戶服務和EVI(供應商前期介入)能力,示范、引導汽車制造商使用先進高強鋼和先進成形技術,以及車身結構的正向設計理念,為實現汽車工業安全、成本、綠色的夢想做出貢獻。(李冰)
此次亮相的BCB白車身,用材涵蓋寶鋼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汽車用鋼,包括最新開發的1180QP、1500MS、950TWIP等新材料,高強鋼應用比例為77.5%,鍍鋅板應用比例為75%。曾擔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輕量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寶鋼汽車用鋼開發與應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的陳一龍說:“到目前為止,汽車車身板從未用過第二代先進高強鋼。將第二代先進高強鋼用于汽車車身上,寶鋼不僅是國內首家,也是世界首家。第二代先進高強鋼的特點是,強度不算最高,但可塑性特別好,延展性很高。”陳一龍評價寶鋼BCD上的前減震支座時說:“更可貴的是,這個部件原來由采用第一代高強鋼的6個部件組成,現在縮減為采用第二代高強鋼的一個,不僅符合汽車行業零部件模塊化的要求,同時,也降低了成本。千萬不要單單看第二代高強鋼因東西更好、價格比第一代高,就以為成本上去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你想想,6件變1件,減少了5套模具,減少了點焊工作量,整體剛性也肯定提高了。性能高了,成本低了,這正是汽車企業最需要最歡迎的。所以,這項超高強鋼技術的應用是帶有突破性的。”
寶鋼BCB應用了先進的熱沖壓成形、液壓成型、輥壓成型、VRB板(變厚度板)成型和激光拼焊板成型等技術,通過高強減薄,實現了整車性能不下降、車身輕量化的目標。
寶鋼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夠同時生產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先進高強鋼的企業。隨著汽車行業碰撞、排放、油耗等強制法規日益嚴格,汽車輕量化成為汽車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國外鋼廠、鋼鐵聯盟早在十多年前就競相開展超輕型鋼制白車身的研發工作。寶鋼自2006年開始自主開發并集,成了一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用超高強鋼專用生產線,同時,開展先進成型技術的研發。2011年,寶鋼開始BCB研發工作策劃,經深入調研和技術攻關團隊反復論證,于2012年初正式立項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和應用研究,今年10月份完成展示樣車制作。
寶鋼BCB的成功研發,提高了汽車行業的輕量化水平,提升了汽車產品品質和綜合競爭力,更有效增強了寶鋼汽車板用戶服務和EVI(供應商前期介入)能力,示范、引導汽車制造商使用先進高強鋼和先進成形技術,以及車身結構的正向設計理念,為實現汽車工業安全、成本、綠色的夢想做出貢獻。(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