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大齒輪的日日夜夜
司家營北區1#球磨機大齒輪搶修記事
司家營北區1#球磨機大齒輪搶修記事
12月5日15時20分,司家營北區分公司選礦二廠1#5585溢流型球磨機成功恢復運轉。自10月27日至今1個多月的時間,球磨機大齒輪異常開裂嚴重影響了生產。從拆卸補焊,到催發備件,再到晝夜趕工安裝,職工們歷經數十個晝夜的不眠不休,終于換得了球磨機的正常運轉。
“
加班補焊 未有一絲一毫松懈
起初,球磨機大齒輪上出現一道“油漬”,但屢次擦拭都未能將其清除,崗位工立即意識到是設備本身出了問題,隨后經逐級上報并開始組織搶修。由于球磨機的大齒輪并非易損部件,因此并沒有列入日常備件計劃范疇,而廠家生產這樣的一個部件最短也要6個月的時間,“補焊修復”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
10月27日,大齒輪修復戰役正式打響。在球磨機設備廠家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該選廠開始對大齒圈進行拆卸補焊。焊接的過程十分繁瑣,要經過氣刨、打磨、加熱、焊接、再加熱、緩冷、打磨、探傷等多道程序,為了搶抓時間,焊接過程始終是晝夜趕工,嚴防死守每一個工作細節。期間,搶修人員一邊進行修復治理,一邊密切關注大齒輪拆裝后的變形情況。11月4日晚,首次焊接工作結束,搶修人員正準備迎接成功的喜悅,卻不料進行螺絲緊固時發現焊接點再次開裂。突發問題讓已奮戰十天的搶修工作陷入了僵局,但備件“遙遙無期”,多番思量過后他們選擇進行再次嘗試。
隨后又是一個十余天的不眠不休以及重復的焊接作業,期間搶修人員結合實際情況多次調整焊接方案,更換焊絲、調整加熱溫度及保溫時間等等,為了控制齒輪變形量,還特意在焊接部位加裝了加固筋板,同時為了減小球磨機負荷,試車前進行了“減球”操作,將球磨機筒體內的鋼球減少至原來的三分之一。11月17日凌晨1點,安裝精度檢測合格的球磨機迎來了第二次試車操作,此次焊接處未見開裂,卻發現齒輪出現了異響,起初技術人員以為是齒輪嚙合的接觸面不合理造成了轉動過程中的異響,搶修人員繼續進行“研齒”操作,進一步測試安裝精度,以求找到異響的癥結所在,然而兩日后再次試車時卻發現異響仍未消除……此時,所有的辦法已用盡,雖已歷經二十余天的不懈努力,但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問題:簡單的補焊修復已不足以解決當前的嚴峻問題。盡管補焊未能使問題得到解決,但是公司進行了“兩手準備”,在進行補焊工作的同時公司各級部門積極與廠家聯系,以使球磨機盡快恢復運轉為根本出發點,加緊協調備件問題,加快督促備件到貨,終于12月2日晚上9點,大齒輪備件抵達現場。
“
晝夜安裝 用行動贏取時間
為了盡可能節省安裝時間,早在備件到貨前該分公司積極論證大齒輪安裝方案,并結合備件的到貨時間于12月1日前對舊齒輪進行拆除,為即將到來的新齒輪安裝做好萬全準備。
備件到貨后,嚴陣以待的檢修人員按部就班的對所有的齒面和安裝表面進行徹底的打磨清理,特別是將大齒輪剖分面、大齒輪與筒體結合面所有的毛刺和磕碰傷一一消除殆盡。處理完所有安裝前準備事宜,12月3日凌晨1點,開始了第一個半齒輪的吊裝工作,由于齒輪直徑長約8.43 米,重余48噸,而齒輪嚙合對吊裝精確度要求較高,因此需要天車工和指揮人員毫厘不差的默契配合。只見吊裝現場,兩根等長的吊繩從兩邊套穿在半齒輪輪輻的空檔內,為防止吊繩損傷齒輪,吊繩與大齒輪之間還額外增加了防護墊,將第一個半齒輪起吊后扣在筒體上方,使上下齒根處盡量對齊,大齒輪與筒體螺栓孔基本對好以后,檢修人員開始穿入全部螺栓,每隔三個螺栓適力進行一次緊固,隨后通過調整螺栓來微調大齒輪的位置。待第一個半齒輪吊裝完成時已時近凌晨6點,檢修人員“馬不停蹄”開始進行第二個半齒輪的拆卸安裝作業。先用慢驅盤車將下一半齒圈轉到上面,使半齒圈把合面處于水平位置,隨后將舊齒輪拆卸,按裝配標記安裝第二個半齒輪。
12月3日上午10點,記者趕到現場時,恰逢第二個半齒輪安裝作業的進行時,現場作業緊張中不失慌亂,半齒輪自起吊至到位的吊裝時間不過幾分鐘,卻讓現場每一個人繃緊了心弦,天車指揮人員站在醒目位置,一聲哨響后,隨著他精確的手勢,半齒圈開始脫離地面或左或右或上或下的緩緩移動,特別是最后關頭吊裝操作更為謹慎,待兩邊半齒輪對接口處以定位啞鈴銷精確對準后,現場人員無一不松了一口氣,開始進行下一步操作。在全體檢修人員爭分奪秒的緊密配合下,當日晚24點基本完成了兩個齒輪的安裝作業。
“
精細調整 球磨機恢復了運轉
大齒輪吊裝作業結束后,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大齒輪的找正調整以及大小齒輪的側隙把控實為此次安裝作業的“重頭戲”。早在安裝之前,檢修人員便被告知新齒輪相對舊齒輪尺寸偏小,因此要做到和原球磨機的“嚴絲合縫”還需費上一番功夫。
兩個半齒輪把合好后,擰上全部大齒輪和端蓋的連接螺栓,檢修人員開始利用大齒輪徑向調整螺栓調整齒圈徑向位置,大齒輪徑向跳動是安裝精度的主要考核指標,為了使大齒輪徑向跳動不超過2mm,檢修人員將大齒輪的輪齒等分為12個點,在大齒輪的輪緣面涂寫標記,并用千分表在大齒輪外圓兩側30mm范圍的找正帶上打表找正徑向跳動,繁瑣的操作流程在經驗嫻熟的檢修人員手中卻顯得“輕車熟路”。大齒輪徑向跳動滿足要求后,并沒有宣告調整結束,而是按照安裝方案進行大齒輪徑跳復查,測量大齒輪端面的軸向擺動,慢慢旋轉大齒輪,記下每一測點的三個讀數,直至大齒輪旋轉一周,“千分表的指針回零,誤差小于0.1mm,徑向跳動滿足要求”,做完了這十分關鍵的一個步驟,副主任郭寶文欣喜的宣布了這一結果。調整所有跳動符合要求后,將所有螺栓全部擰緊,記錄最終的徑向和軸向跳動,各項指標全部符合要求。至此大齒輪的安裝調試已成功了大半。
待大齒輪找正后,檢修人員開始測量安裝作業的另一關鍵指標——大小齒輪側隙,“9.2mm,比正常值高出了近一半”,這一結果檢修人員早有預料,新齒輪尺寸比舊齒輪偏小,勢必會出現這樣的難題,好在在此之前已想好了應對之策:移動球磨機筒體。暫停了二系列球磨,取出其中的球磨頂起裝置,清理1#球磨機兩側大瓦座周圍油污,并去除限位塊,利用四個千斤頂把1#球磨筒體頂起5mm左右,隨后用頂絲調整筒體,落下頂起裝置,測量齒側隙,再頂起調整,如此反復操作,直到間隙滿足了要求。12月5日的下午14時,所有的安裝作業已經精細調整終于宣布結束,隨后經過簡單的后期處理,15時20分,球磨機終于成功轉車。
打贏了安裝之戰并未讓一線的職工放松了警惕,在隨后的指標調試期,他們堅持將謹慎與認真做到極致,密切關注試運轉期間球磨機的每一絲動向,密切跟蹤球磨指標變化,竭盡全力確保其快速投入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