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市場形勢嚴峻,降本增效任務艱巨,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掘職工智慧,走出一條創效降本之路?河鋼石鋼煉鋼廠用自己的行動給出了答案。該廠在2015年通過搭建創新合理化建議平臺,引導、鼓勵職工圍繞降本增效大膽創新,促進各項技術指標不斷登上新臺階。2015年全年,該廠共申報各類創新項目265項,評審獎勵142項,累計創效112.8萬元,開啟了降本“眾籌”新模式。
此炭非彼碳費用少一半
2015年12月15日,1號轉爐進入出鋼后期,崗位工向爐內投入了兩袋黑色的粉末(焦末),正是通過這一操作,使爐渣的氧化性降低,再通過氮氣將爐渣吹濺到爐襯上,冷卻、凝固在爐襯表面的爐渣就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濺渣層,起到保護爐襯的作用,這兩個過程就是調渣和濺渣護爐。
濺渣護爐是煉鋼過程的一道關鍵操作,通過濺渣形成的濺渣層耐蝕性較好,可以降低耐火材料損耗速度,減少補爐材料消耗,延長爐襯使用壽命。轉爐在低碳鋼冶煉時,最早使用增碳劑進行爐后調渣,保證濺渣護爐效果。煉鋼工段段長助理李建業在一次檢查電爐區域時發現,在一個角落里整齊碼放著一袋袋富碳發泡劑。原來,由于電爐停產,電爐噴吹用的富碳發泡劑也沒有了用武之地。李建業上心了,他知道這些看著無用的發泡劑含碳量在80%以上。“有現成的,干嘛還掏錢買增碳劑?”不過,用之前,李建業還是拿了一部分到轉爐進行試驗。現場觀察發現,利用發泡劑同樣可以達到調渣的效果。
李建業這個“使用電爐噴吹用富碳發泡劑代替增碳劑”的建議降低成本9690元。
在使用發泡劑的過程中,李建業聽說高爐在使用焦炭時,會篩下很多焦炭粉末,這些粉末只能重新運回焦化回爐。“能否利用這些焦炭粉末代替增碳劑呢?”有了這個想法,李建業通過煉鋼廠與煉鐵廠溝通,先使用了一部分焦粉進行試驗,效果令人滿意。于是“用煉鐵焦粉代替增碳劑”的創意就此誕生。這個建議,不僅免去了來回運輸焦粉的運輸費用,而且焦粉成本還不到增碳劑的一半,又節省了一大筆開支。
危險區域重防護保護水口無事故
“關流、升包!”2015年12月16日,煉鋼廠2號連鑄機澆鋼平臺上,隨著班長田獻志一聲令下,5個流上的澆鋼工同時將鋼流關死,中包隨后緩緩升起,露出五個亮紅的水口。田獻志指著水口說:“你看,現在的水口拉13爐鋼也不擔心侵蝕穿了。”
但是,在一年前,2號連鑄機卻頻繁地發生水口蝕穿的事故,造成了大量甩坯,水口穿孔也成為提高連拉爐數的主要限制環節。都說避免事故是最大的降本,負責連鑄工藝的技術員高鵬的一個建議就很好地解決了2號連鑄機的穿孔事故難題。高鵬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多數事故為水口渣線與水口本體接縫蝕穿。中包水口距下端40mm至190mm處為鋯質渣線料,其他部位為鋁碳質本體料,本體料耐侵蝕差,當水口插入深度偏淺時,水口接縫處侵蝕嚴重,甚至侵蝕穿。2號機由于中包變形、鋼水液面偏低、電攪拌強度偏大等原因,在中包落到最低位時仍然存在渣線侵蝕穿現象發生。通過綜合考慮結晶器保護渣侵蝕范圍和水口熱震性能,高鵬提出,將水口渣線料下延至水口端部15mm處,就能夠有效避開水口侵蝕范圍。2015年2月份,2號機全部采用渣線下延水口的措施,再未出現水口渣線侵蝕穿的事故。
用電大戶算好賬避峰就谷降成本
2015年12月14日21時,煉鋼廠白灰工段崗位工張永剛將煤粉制備系統的開關一一開啟,在設備的轟鳴聲中開始本班的煤粉制備工作。“煤粉制備系統屬于我們這里的用電大戶,總功率220千瓦。”張永剛說。
“用電谷段和峰段的電價差出很多。2015年8月份,我提出了避峰就谷間斷性運行的建議。從幾個月的運行情況來看,效果很不錯。”白灰窯工段段長楊國紅開心地說。目前,這個建議已經成為白灰窯工段運行操作的“規定動作”。通過進一步細化,白灰窯工段在制粉作業時避開峰段時間,利用電價平段、谷段進行作業。楊國紅對記者說:“制煤粉過程對環境要求很高,不能存有積灰,否則會出現安全隱患。在設備不運轉的時候,我們就進行打掃確保生產安全,這樣生產、節電兩不誤。雖然每噸煤粉才省7.46元,但是積少成多。按照每月生產白灰4200噸、消耗煤粉420噸計算,就能省出3000多元。”
在煉鋼廠,合理化建議工作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平臺上的每一項建議都有專人進行回復。這些建議數量多、質量高,都緊緊圍繞生產經營各項工作,具有實用性、有效性。煉鋼廠將創新合理化建議工作納入月度考核,每月通報創新合理化建議申報和評審情況。
采訪快結束時,綜合室主任李榮祥說:“我們還增設了創新合理化建議廠長特別獎,對已經實施并在安全、技術、生產、設備等方面有顯著經濟效益和突出貢獻的合理化建議,頒發廠長特別獎。”如今的煉鋼廠,合理化建議平臺已經成為大家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工藝創新的廣闊舞臺,職工的智慧在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此炭非彼碳費用少一半
2015年12月15日,1號轉爐進入出鋼后期,崗位工向爐內投入了兩袋黑色的粉末(焦末),正是通過這一操作,使爐渣的氧化性降低,再通過氮氣將爐渣吹濺到爐襯上,冷卻、凝固在爐襯表面的爐渣就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濺渣層,起到保護爐襯的作用,這兩個過程就是調渣和濺渣護爐。
濺渣護爐是煉鋼過程的一道關鍵操作,通過濺渣形成的濺渣層耐蝕性較好,可以降低耐火材料損耗速度,減少補爐材料消耗,延長爐襯使用壽命。轉爐在低碳鋼冶煉時,最早使用增碳劑進行爐后調渣,保證濺渣護爐效果。煉鋼工段段長助理李建業在一次檢查電爐區域時發現,在一個角落里整齊碼放著一袋袋富碳發泡劑。原來,由于電爐停產,電爐噴吹用的富碳發泡劑也沒有了用武之地。李建業上心了,他知道這些看著無用的發泡劑含碳量在80%以上。“有現成的,干嘛還掏錢買增碳劑?”不過,用之前,李建業還是拿了一部分到轉爐進行試驗。現場觀察發現,利用發泡劑同樣可以達到調渣的效果。
李建業這個“使用電爐噴吹用富碳發泡劑代替增碳劑”的建議降低成本9690元。
在使用發泡劑的過程中,李建業聽說高爐在使用焦炭時,會篩下很多焦炭粉末,這些粉末只能重新運回焦化回爐。“能否利用這些焦炭粉末代替增碳劑呢?”有了這個想法,李建業通過煉鋼廠與煉鐵廠溝通,先使用了一部分焦粉進行試驗,效果令人滿意。于是“用煉鐵焦粉代替增碳劑”的創意就此誕生。這個建議,不僅免去了來回運輸焦粉的運輸費用,而且焦粉成本還不到增碳劑的一半,又節省了一大筆開支。
危險區域重防護保護水口無事故
“關流、升包!”2015年12月16日,煉鋼廠2號連鑄機澆鋼平臺上,隨著班長田獻志一聲令下,5個流上的澆鋼工同時將鋼流關死,中包隨后緩緩升起,露出五個亮紅的水口。田獻志指著水口說:“你看,現在的水口拉13爐鋼也不擔心侵蝕穿了。”
但是,在一年前,2號連鑄機卻頻繁地發生水口蝕穿的事故,造成了大量甩坯,水口穿孔也成為提高連拉爐數的主要限制環節。都說避免事故是最大的降本,負責連鑄工藝的技術員高鵬的一個建議就很好地解決了2號連鑄機的穿孔事故難題。高鵬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多數事故為水口渣線與水口本體接縫蝕穿。中包水口距下端40mm至190mm處為鋯質渣線料,其他部位為鋁碳質本體料,本體料耐侵蝕差,當水口插入深度偏淺時,水口接縫處侵蝕嚴重,甚至侵蝕穿。2號機由于中包變形、鋼水液面偏低、電攪拌強度偏大等原因,在中包落到最低位時仍然存在渣線侵蝕穿現象發生。通過綜合考慮結晶器保護渣侵蝕范圍和水口熱震性能,高鵬提出,將水口渣線料下延至水口端部15mm處,就能夠有效避開水口侵蝕范圍。2015年2月份,2號機全部采用渣線下延水口的措施,再未出現水口渣線侵蝕穿的事故。
用電大戶算好賬避峰就谷降成本
2015年12月14日21時,煉鋼廠白灰工段崗位工張永剛將煤粉制備系統的開關一一開啟,在設備的轟鳴聲中開始本班的煤粉制備工作。“煤粉制備系統屬于我們這里的用電大戶,總功率220千瓦。”張永剛說。
“用電谷段和峰段的電價差出很多。2015年8月份,我提出了避峰就谷間斷性運行的建議。從幾個月的運行情況來看,效果很不錯。”白灰窯工段段長楊國紅開心地說。目前,這個建議已經成為白灰窯工段運行操作的“規定動作”。通過進一步細化,白灰窯工段在制粉作業時避開峰段時間,利用電價平段、谷段進行作業。楊國紅對記者說:“制煤粉過程對環境要求很高,不能存有積灰,否則會出現安全隱患。在設備不運轉的時候,我們就進行打掃確保生產安全,這樣生產、節電兩不誤。雖然每噸煤粉才省7.46元,但是積少成多。按照每月生產白灰4200噸、消耗煤粉420噸計算,就能省出3000多元。”
在煉鋼廠,合理化建議工作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平臺上的每一項建議都有專人進行回復。這些建議數量多、質量高,都緊緊圍繞生產經營各項工作,具有實用性、有效性。煉鋼廠將創新合理化建議工作納入月度考核,每月通報創新合理化建議申報和評審情況。
采訪快結束時,綜合室主任李榮祥說:“我們還增設了創新合理化建議廠長特別獎,對已經實施并在安全、技術、生產、設備等方面有顯著經濟效益和突出貢獻的合理化建議,頒發廠長特別獎。”如今的煉鋼廠,合理化建議平臺已經成為大家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工藝創新的廣闊舞臺,職工的智慧在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