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馬鋼集團加快工業化循環經濟再利用,再制造產業成為一個重要的增益單元。據統計,再制造技術應用以來,累計為馬鋼鋼鐵主線創造的間接效益超過15億元;每年回收的廢舊設備備件,經過再制造恢復性能再進行使用的大約為1.5萬噸,直接減少能耗1.2萬噸標煤,并減少了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
3年來,馬鋼在再制造領域獲得專利授權25項,兩項產品被納入國家級再制造產品目錄,技術支撐體系初步形成。目前馬鋼在冶金裝備再制造領域的工藝技術門類最多,技術集成度最高,確立了其在國內同行業中的先進地位。在3月28日召開的2015年全國企業管理創新大會上,馬鋼“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冶金裝備再制造產業化發展”項目獲得二等獎。
再制造成為新經濟增長點
目前,全球再制造產業規模已超過1300億美元,其中,美國再制造產業規模最大,產值超過750億美元,擁有7萬家企業。實踐表明,通過采用和研發新的工藝技術手段,再制造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均能達到甚至超過原品,而成本只有新品的1/4甚至1/3,節能達到60%以上,節材70%以上,減少排放可達80%。因此,最大限度地挖掘制造業產品的潛在價值,讓能源、資源接近“零浪費”,這就是發展再制造產業的最大意義所在。
2013年1月,國務院下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的通知》,對再制造產業化發展提出指導意見和發展目標,隨著國家對再制造產業指導意見更為具體,這種政策導向為國內制造業發展再制造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鋼鐵生產所使用的大量裝備決定了鋼鐵企業是高消耗的企業,據估算,國內鋼鐵企業設備類固定資產超過30000億元以上,每年設備運行檢修所消耗的備件材料大約在1500億元以上。再制造技術可以提高關鍵部件性能,或改善零部件的薄弱環節,延長其穩定運行壽命,從而保證設備的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運行,還能夠提高產品合格率,提升企業競爭優勢。
冶金裝備制造業是馬鋼重點打造的一個單元。馬鋼的冶金裝備制造業存量資產較大。把現有的冶金裝備制造存量資產與裝備再制造的擴張需求結合起來,將有助于馬鋼的裝備制造業走出困境,從而提升馬鋼冶金裝備制造業的質量和層次,形成馬鋼新的經濟增長點。
馬鋼裝備再制造技術集成應用與產業化實踐,是以國家產業政策為指導,基于內部鋼鐵生產裝備回收平臺,積極引進集成再制造技術,結合馬鋼自身的裝備需求,以增加附加值為目標,創新服務模式,建立全覆蓋的服務體系,為鋼鐵主線產能釋放和裝備長周期經濟運行提供保證,實現產業鏈共贏。
明確目標推進再制造產業化
創新理念、系統論證,明確冶金裝備再制造產業化目標和戰略。在推進初期,馬鋼以理念創新導入為主。一是明確再制造不同于廢舊物資回收利用,再制造是一個物理過程。二是明確再制造的本質是修復,但它不是簡單的維修。三是闡明再制造豐富了“全生命周期”管理內涵,將產品的傳統壽命周期鏈條拉長為產品的制造、使用、報廢、再制造、再使用、再報廢。四是倡導通過再制造,深化馬鋼TnPM(全面規范化生產維護)中的“零浪費”管理。馬鋼最終明確規劃了目標定位,即通過3年~5年時間,建成擁有國內一流裝備、技術、人才,產品既有寬度又有深度且覆蓋馬鋼內外部市場,具有一定的社會市場及品牌影響,實現年產值4億元的再制造產業。
調整組織,構建再制造產業化的體制保障。馬鋼一是將有一定備件修復經驗的二級單位馬鋼第二機械廠改制為全資子公司———馬鞍山馬鋼表面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將其作為再制造技術應用的主體和產業培育的重要載體之一,定位于擁有中高端表面技術裝備、掌握表面工程核心技術、跟蹤技術動態發展,突出中高端批量性產品修復和再制造綜合服務提供。二是將原屬動力廠的電氣修造車間獨立出來改制成為全資子公司馬鞍山馬鋼電氣修造公司,作為產業培育的另一重要載體,定位于高效電機、大容量變壓器、風機、TRT等能源動力設備的再制造技術應用單元。三是把合資公司馬鋼華陽設備診斷公司作為廢舊產品回收后壽命評估和再制造產品性能評估單元。四是將修建公司定位于在大型結構件上應用再制造技術,主要包括轉爐煙罩(道)、熱交換器、高爐溜槽、彎管水冷件等。五是將重機公司定位于高爐轉鼓、熱軋擺動剪等特大型零部件的離線修復再制造。目前,馬鋼有近2000人專業從事設備再制造產業,另有相關1500人間接從事設備再制造服務。
加強前端控制,建立再制造的總體流程。馬鋼制定了《備件修復管理辦法》,建立完善“回收—分類—評估—拆檢—再制造—檢驗—再使用”的總體流程,并建立回收物流平臺,實現專業化的評估。2011年,馬鋼從再制造的前端開始,在公司設備部設立總庫,將各生產單位的二級倉庫全部集中,納入一體化管理體系,對公司內部重要廢舊設備備件實行“以舊換新”并定點集中回收、分類存放;外部再制造業務則由現有市場營銷部門開拓和承攬。馬鋼華陽設備診斷公司具備檢測鑒定舊件主要性能指標的技術手段和能力,由其對下線廢舊設備備件進行狀態壽命評估與預測、再制造可行性評估和經濟性評估,并確立再制造價值。再制造成品交付前按原型新品國家標準或委托方技術協議標準完成性能檢測和合格性判定,逐步形成再制造產品目錄(包括可鑒定的舊件清單和可再制造的零部件清單)。
加強技術服務謀求更大發展
加大研發與集成創新,突破再制造關鍵技術。3年來,馬鋼在再制造技術研發應用方面共有28個項目立項,其中屬重大研發項目8項,累計研發資金投入超過1000萬元,對獲得重大成果的研發項目最高獎勵50萬元,技術轉化率在90%以上。馬鋼還配置了完善的實驗室設備和設施,對關鍵性能指標進行研究和測試,為新產品的研發和質量控制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條件。此外,馬鋼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機制,加快新技術的轉化與應用,跟蹤國內外再制造技術的前沿,注重引進、吸收、轉化與集成創新。
創新服務模式,構建共贏的再制造服務體系。馬鋼建立了鐵前設備、煉鋼連鑄設備、大型熱軋輥類設備、高端冷軋設備、能源動力設備和在線設備的再制造服務中心。在6大中心的全覆蓋的服務體系下,具體商業運作模式采取協議制和功能費用總包的方式。其中,功能費用總包是指對某類產品或生產線根據年度備件消耗情況,在保持備件成本持續降低的前提下,全權負責該備件或區域的備件供應。
漸次拓展,謀求更大更快發展。馬鋼擬投入3億元,圍繞進口裝備,針對燃氣輪機高溫熱部件、精密機床、高效能電機、精密大型油缸、大型鍛件支承輥等附加值高的目標產品,力爭通過2年~3年時間,使冶金裝備再制造產業在國內率先突破10億元。同時,馬鋼積極向非冶金領域市場拓展,通過共性技術的研究和提煉,開展多種渠道的推介,力爭在非冶金領域的市場份額增長到30%以上;加快技術升級與儲備,積極吸引國內外專家加入研發團隊,籌劃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爭取承擔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的編制工作,通過國際專業產品認證,產品沖出國門;進一步整合優化內部再制造產業結構,開展混合所有制試點,吸引產業資本,引入戰略投資者,謀求上市。
3年來,馬鋼在再制造領域獲得專利授權25項,兩項產品被納入國家級再制造產品目錄,技術支撐體系初步形成。目前馬鋼在冶金裝備再制造領域的工藝技術門類最多,技術集成度最高,確立了其在國內同行業中的先進地位。在3月28日召開的2015年全國企業管理創新大會上,馬鋼“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冶金裝備再制造產業化發展”項目獲得二等獎。
再制造成為新經濟增長點
目前,全球再制造產業規模已超過1300億美元,其中,美國再制造產業規模最大,產值超過750億美元,擁有7萬家企業。實踐表明,通過采用和研發新的工藝技術手段,再制造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均能達到甚至超過原品,而成本只有新品的1/4甚至1/3,節能達到60%以上,節材70%以上,減少排放可達80%。因此,最大限度地挖掘制造業產品的潛在價值,讓能源、資源接近“零浪費”,這就是發展再制造產業的最大意義所在。
2013年1月,國務院下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的通知》,對再制造產業化發展提出指導意見和發展目標,隨著國家對再制造產業指導意見更為具體,這種政策導向為國內制造業發展再制造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鋼鐵生產所使用的大量裝備決定了鋼鐵企業是高消耗的企業,據估算,國內鋼鐵企業設備類固定資產超過30000億元以上,每年設備運行檢修所消耗的備件材料大約在1500億元以上。再制造技術可以提高關鍵部件性能,或改善零部件的薄弱環節,延長其穩定運行壽命,從而保證設備的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運行,還能夠提高產品合格率,提升企業競爭優勢。
冶金裝備制造業是馬鋼重點打造的一個單元。馬鋼的冶金裝備制造業存量資產較大。把現有的冶金裝備制造存量資產與裝備再制造的擴張需求結合起來,將有助于馬鋼的裝備制造業走出困境,從而提升馬鋼冶金裝備制造業的質量和層次,形成馬鋼新的經濟增長點。
馬鋼裝備再制造技術集成應用與產業化實踐,是以國家產業政策為指導,基于內部鋼鐵生產裝備回收平臺,積極引進集成再制造技術,結合馬鋼自身的裝備需求,以增加附加值為目標,創新服務模式,建立全覆蓋的服務體系,為鋼鐵主線產能釋放和裝備長周期經濟運行提供保證,實現產業鏈共贏。
明確目標推進再制造產業化
創新理念、系統論證,明確冶金裝備再制造產業化目標和戰略。在推進初期,馬鋼以理念創新導入為主。一是明確再制造不同于廢舊物資回收利用,再制造是一個物理過程。二是明確再制造的本質是修復,但它不是簡單的維修。三是闡明再制造豐富了“全生命周期”管理內涵,將產品的傳統壽命周期鏈條拉長為產品的制造、使用、報廢、再制造、再使用、再報廢。四是倡導通過再制造,深化馬鋼TnPM(全面規范化生產維護)中的“零浪費”管理。馬鋼最終明確規劃了目標定位,即通過3年~5年時間,建成擁有國內一流裝備、技術、人才,產品既有寬度又有深度且覆蓋馬鋼內外部市場,具有一定的社會市場及品牌影響,實現年產值4億元的再制造產業。
調整組織,構建再制造產業化的體制保障。馬鋼一是將有一定備件修復經驗的二級單位馬鋼第二機械廠改制為全資子公司———馬鞍山馬鋼表面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將其作為再制造技術應用的主體和產業培育的重要載體之一,定位于擁有中高端表面技術裝備、掌握表面工程核心技術、跟蹤技術動態發展,突出中高端批量性產品修復和再制造綜合服務提供。二是將原屬動力廠的電氣修造車間獨立出來改制成為全資子公司馬鞍山馬鋼電氣修造公司,作為產業培育的另一重要載體,定位于高效電機、大容量變壓器、風機、TRT等能源動力設備的再制造技術應用單元。三是把合資公司馬鋼華陽設備診斷公司作為廢舊產品回收后壽命評估和再制造產品性能評估單元。四是將修建公司定位于在大型結構件上應用再制造技術,主要包括轉爐煙罩(道)、熱交換器、高爐溜槽、彎管水冷件等。五是將重機公司定位于高爐轉鼓、熱軋擺動剪等特大型零部件的離線修復再制造。目前,馬鋼有近2000人專業從事設備再制造產業,另有相關1500人間接從事設備再制造服務。
加強前端控制,建立再制造的總體流程。馬鋼制定了《備件修復管理辦法》,建立完善“回收—分類—評估—拆檢—再制造—檢驗—再使用”的總體流程,并建立回收物流平臺,實現專業化的評估。2011年,馬鋼從再制造的前端開始,在公司設備部設立總庫,將各生產單位的二級倉庫全部集中,納入一體化管理體系,對公司內部重要廢舊設備備件實行“以舊換新”并定點集中回收、分類存放;外部再制造業務則由現有市場營銷部門開拓和承攬。馬鋼華陽設備診斷公司具備檢測鑒定舊件主要性能指標的技術手段和能力,由其對下線廢舊設備備件進行狀態壽命評估與預測、再制造可行性評估和經濟性評估,并確立再制造價值。再制造成品交付前按原型新品國家標準或委托方技術協議標準完成性能檢測和合格性判定,逐步形成再制造產品目錄(包括可鑒定的舊件清單和可再制造的零部件清單)。
加強技術服務謀求更大發展
加大研發與集成創新,突破再制造關鍵技術。3年來,馬鋼在再制造技術研發應用方面共有28個項目立項,其中屬重大研發項目8項,累計研發資金投入超過1000萬元,對獲得重大成果的研發項目最高獎勵50萬元,技術轉化率在90%以上。馬鋼還配置了完善的實驗室設備和設施,對關鍵性能指標進行研究和測試,為新產品的研發和質量控制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條件。此外,馬鋼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機制,加快新技術的轉化與應用,跟蹤國內外再制造技術的前沿,注重引進、吸收、轉化與集成創新。
創新服務模式,構建共贏的再制造服務體系。馬鋼建立了鐵前設備、煉鋼連鑄設備、大型熱軋輥類設備、高端冷軋設備、能源動力設備和在線設備的再制造服務中心。在6大中心的全覆蓋的服務體系下,具體商業運作模式采取協議制和功能費用總包的方式。其中,功能費用總包是指對某類產品或生產線根據年度備件消耗情況,在保持備件成本持續降低的前提下,全權負責該備件或區域的備件供應。
漸次拓展,謀求更大更快發展。馬鋼擬投入3億元,圍繞進口裝備,針對燃氣輪機高溫熱部件、精密機床、高效能電機、精密大型油缸、大型鍛件支承輥等附加值高的目標產品,力爭通過2年~3年時間,使冶金裝備再制造產業在國內率先突破10億元。同時,馬鋼積極向非冶金領域市場拓展,通過共性技術的研究和提煉,開展多種渠道的推介,力爭在非冶金領域的市場份額增長到30%以上;加快技術升級與儲備,積極吸引國內外專家加入研發團隊,籌劃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爭取承擔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的編制工作,通過國際專業產品認證,產品沖出國門;進一步整合優化內部再制造產業結構,開展混合所有制試點,吸引產業資本,引入戰略投資者,謀求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