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行業重組整合勢在必行,這不單是中國的問題,也關系到全球鋼鐵業。”在10月21日舉行的鋼鐵年會上,國際鋼鐵協會總干事埃德溫·巴松(EdwinBasson)表示。
占據全球鋼鐵市場近50%份額的中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的鋼鐵產業步入下行通道,行業產能過剩、虧損嚴重,中小鋼鐵企業破產倒閉屢見不鮮。
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在發言中稱,未來在國內鋼鐵行業一定會進行兼并重組,但這與此前以擴張產能為目的的對八鋼、韶鋼進行的兼并,會有很大不同。
國際鋼鐵協會最新發布的預測稱,如果不將中國的需求量計算在內,今年全球鋼鐵的總需求量下降比例為0.2%,少于將中國納入后1.7%的下降比例。這意味著,中國成為了拖累全球鋼鐵需求增長的不利因素。
徐樂江稱,國內鋼鐵產業已經從兩年前的深秋步入寒冬,業內都在思考如何過冬。今年前8個月,全行業虧損180億元,而去年同期則仍有146億元的盈利。
國內鋼鐵行業嚴重的產能過剩,成為了市場不景氣的主要原因,去年粗鋼產量達到8.2億噸的歷史最高點后,國內鋼鐵供應量也開始趨減。中國鋼鐵協會的統計顯示,今年前8個月,國內粗鋼產量為5.43億噸,同比下滑2%。
埃德溫·巴松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國都有減少鋼鐵產能的需求,但這并不意味著進行產能削減量的分配,而應該讓市場來決定,最終實現鋼鐵行業的供需平衡。
在全球范圍內,行業供需失衡所導致的產能削減也曾在多個成熟市場出現,其經驗也頗值得寒冬中的中國鋼鐵業借鑒。
新日鐵住金副社長柳川欽也(KinyaYanaagwa)稱,二戰后隨著鋼材需求擴大,日本的粗鋼生產量一直處于高增長狀態,直到1970年代達到產量高峰后,開始出現鋼鐵需求減少的轉折點。
在企業尚能確保盈利的情況下,新日鐵住金決定通過設備的集中化和大型化,削減鋼鐵產能。這意味著需要投入更多費用。該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其目前的高爐數量只有1970年代的一半。在當時,日本的其他鋼鐵企業也同樣進行著削減鋼鐵產能的工作。
歐洲、美國等也曾經歷過鋼鐵行業調整的地區,其削減產能計劃進行的并不順利。埃德溫·巴松稱,歐洲在1973年達到鋼鐵需求頂峰時,起初并不愿意承認這一現實,認為市場需求只是暫時下降,而直到相當長時間后才認識到鋼鐵行業衰退確實到來了,并采取了限制新增產能、產品限價等措施。
柳川欽也認為,這一遲滯的行動,導致當地許多鋼鐵企業被歐洲以外的資本所兼并。而美國也是在產能過剩導致鋼鐵行業出現虧損后才開始削減產能,這造成了不少鋼廠的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