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二大鐵礦石生產商--力拓首席執行官(CEO)沃爾什(SamWalsh)上周表示,“我們經營企業仰仗的不是希望,而是遠見和側重。”但這句話他只說對了一半。
沃爾什是在2月11日做出這番講話的,此前力拓公布的財報顯示,基本獲利創下11年最差,跌入凈虧,并且公司暫停增加派息。
向來彬彬有禮的沃爾什感覺有必要措辭強硬一些,這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因為在大宗商品價格和全球經濟前景愈發低迷的情況下,他要努力為該公司暫停增加派息的決定進行辯護。
力拓的經營中側重非常明確,就這一點來說,沃爾什所言極是。他和他的團隊在壓低成本方面值得稱贊。1噸在西澳生產的鐵礦石運抵出口港的總成本僅為15美元左右。
這使得該公司的基本營收保持正面,即便2月12日亞洲現貨鐵礦石價格僅為每噸43.20美元,還不到2011年高點時的五分之一。
但沃爾什講話中有些牽強的部分是,公司的經營具有遠見。
力拓過去曾預測中國鋼鐵產量到2030年時將升至10億噸,而倍受批評,這個預測似乎沒有在此次吹風會上提及。
Walsh的確提到,力拓對鐵礦石的長期前景抱有信心,但相較于談論中國,他明顯花了更多時間談論亞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有好一段時間里,力拓在中國鋼鐵市場的問題上判斷一直是錯誤的,但卻拒絕承認這個錯誤。
據官方數據,中國鋼鐵產量在2014年達到8.23億噸的峰值,去年降至8.038億。
去年鋼品出口1.12億噸,也支持了鋼鐵產量;鋼品出口較2014年增長了20%。
換句話說,相對于力拓所預測的一年10億噸鋼鐵產量,中國正在朝相反的方向前進,而且也幾乎沒有跡象表明這種鋼鐵產量、消耗量下降趨勢會出現逆轉。
中國正在試圖強迫關閉那些虧損的鋼廠,今年中國的鋼鐵產量有可能難以突破7.5億噸,或可能更接近7億噸。
與此同時,隨著整個產業努力削減過剩產能,中國的經濟增速正在放緩,增長模式也在發生變化。
如果中國經濟能夠成功地轉型變為由消費推動,其鋼鐵需求量將低于之前以建筑和基礎設施為增長動力的年代。
**無可救藥的錯誤**
若要實現力拓預言的10億噸產量,中國不止是要以繁榮期的速度消耗鋼鐵,而是還要比鼎盛期的用量再多25%。
這似乎越來越不可能,因為中國在城鎮化進程中所需要的鋼鐵不超過當前的使用量。
每年7億噸的鋼鐵使用量,仍可建造大量房屋、鐵路和其他基礎設施。
即便力拓的預期最終能成真,接下來幾年也難逃錯誤的厄運。
力拓及其主要競爭對手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FortescueMetalsGroup面臨的問題是,他們目前擁有和運營的資產每年對中國鋼鐵市場的供應能力為10億噸。
力拓計劃中的鐵礦石產能是3.6億噸,必和必拓2.5億噸,Fortescue約為1.6億噸,淡水河谷今年的生產計劃是3.5億噸左右,但該公司計劃年產最終超過4億噸。
這意味著,這四大鐵礦石企業每年可供應大約11億噸,比中國2015年進口量多出大概2億噸。
主要生產商目前非常專注于產出最大化及成本最小化。然而,考慮到力拓股價與現貨鐵礦石價格之間的密切關聯,很顯然,要想拯救股價和鐵礦石價格,必須采取更多的舉措。
但力拓和其它鐵礦石生產商當下該對前景抱持何種看法呢?
首先,就是要承認他們此前的錯誤,事實上在對中國的看法上是完全錯誤的。
其次,他們得研判,繼續過量生產讓價格連續數年在谷底徘徊,以將那些較小競爭者擠出市場,這是不是個比較好的做法。
從煤炭和原油的經歷來看,這個過程恐怕是漫長且痛苦的。
或者現在是時候換一條路走走,以給股東帶來回報?
做出決定的壓力正愈發變得緊迫,因為削減成本的極限將更快來臨,特別是如果油價開始反彈的話;在采礦和鐵礦石運輸中,會密集使用柴油和燃料油。
有關中國年產10億噸鋼鐵的預估,已開始給力拓的脖頸套上沉重的枷鎖。
沃爾什是在2月11日做出這番講話的,此前力拓公布的財報顯示,基本獲利創下11年最差,跌入凈虧,并且公司暫停增加派息。
向來彬彬有禮的沃爾什感覺有必要措辭強硬一些,這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因為在大宗商品價格和全球經濟前景愈發低迷的情況下,他要努力為該公司暫停增加派息的決定進行辯護。
力拓的經營中側重非常明確,就這一點來說,沃爾什所言極是。他和他的團隊在壓低成本方面值得稱贊。1噸在西澳生產的鐵礦石運抵出口港的總成本僅為15美元左右。
這使得該公司的基本營收保持正面,即便2月12日亞洲現貨鐵礦石價格僅為每噸43.20美元,還不到2011年高點時的五分之一。
但沃爾什講話中有些牽強的部分是,公司的經營具有遠見。
力拓過去曾預測中國鋼鐵產量到2030年時將升至10億噸,而倍受批評,這個預測似乎沒有在此次吹風會上提及。
Walsh的確提到,力拓對鐵礦石的長期前景抱有信心,但相較于談論中國,他明顯花了更多時間談論亞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有好一段時間里,力拓在中國鋼鐵市場的問題上判斷一直是錯誤的,但卻拒絕承認這個錯誤。
據官方數據,中國鋼鐵產量在2014年達到8.23億噸的峰值,去年降至8.038億。
去年鋼品出口1.12億噸,也支持了鋼鐵產量;鋼品出口較2014年增長了20%。
換句話說,相對于力拓所預測的一年10億噸鋼鐵產量,中國正在朝相反的方向前進,而且也幾乎沒有跡象表明這種鋼鐵產量、消耗量下降趨勢會出現逆轉。
中國正在試圖強迫關閉那些虧損的鋼廠,今年中國的鋼鐵產量有可能難以突破7.5億噸,或可能更接近7億噸。
與此同時,隨著整個產業努力削減過剩產能,中國的經濟增速正在放緩,增長模式也在發生變化。
如果中國經濟能夠成功地轉型變為由消費推動,其鋼鐵需求量將低于之前以建筑和基礎設施為增長動力的年代。
**無可救藥的錯誤**
若要實現力拓預言的10億噸產量,中國不止是要以繁榮期的速度消耗鋼鐵,而是還要比鼎盛期的用量再多25%。
這似乎越來越不可能,因為中國在城鎮化進程中所需要的鋼鐵不超過當前的使用量。
每年7億噸的鋼鐵使用量,仍可建造大量房屋、鐵路和其他基礎設施。
即便力拓的預期最終能成真,接下來幾年也難逃錯誤的厄運。
力拓及其主要競爭對手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FortescueMetalsGroup面臨的問題是,他們目前擁有和運營的資產每年對中國鋼鐵市場的供應能力為10億噸。
力拓計劃中的鐵礦石產能是3.6億噸,必和必拓2.5億噸,Fortescue約為1.6億噸,淡水河谷今年的生產計劃是3.5億噸左右,但該公司計劃年產最終超過4億噸。
這意味著,這四大鐵礦石企業每年可供應大約11億噸,比中國2015年進口量多出大概2億噸。
主要生產商目前非常專注于產出最大化及成本最小化。然而,考慮到力拓股價與現貨鐵礦石價格之間的密切關聯,很顯然,要想拯救股價和鐵礦石價格,必須采取更多的舉措。
但力拓和其它鐵礦石生產商當下該對前景抱持何種看法呢?
首先,就是要承認他們此前的錯誤,事實上在對中國的看法上是完全錯誤的。
其次,他們得研判,繼續過量生產讓價格連續數年在谷底徘徊,以將那些較小競爭者擠出市場,這是不是個比較好的做法。
從煤炭和原油的經歷來看,這個過程恐怕是漫長且痛苦的。
或者現在是時候換一條路走走,以給股東帶來回報?
做出決定的壓力正愈發變得緊迫,因為削減成本的極限將更快來臨,特別是如果油價開始反彈的話;在采礦和鐵礦石運輸中,會密集使用柴油和燃料油。
有關中國年產10億噸鋼鐵的預估,已開始給力拓的脖頸套上沉重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