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亮劍,攻堅克難,這就是曾經為共和國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酒鋼人的精神,當之無愧就在這里。
近年來,面對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戰,酒鋼集團公司新的領導班子帶領近4萬名酒鋼人迎難而上、搶抓機遇,深化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出了一套精準施策、多點出擊、持續用力的組合拳,打響了企業生存保衛戰和減虧增效攻堅戰。今年一季度首戰告捷,3月實現扭虧為盈、一舉扭轉了連續14個月虧損的被動局面。
改革創新添動力增活力
酒鋼集團公司瞄準“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經營管理機制、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創新科技研發模式”等難題,以實現“四個突破”為重點,精準發力,攻堅克難,依靠改革創新不斷激發和增強企業活力。
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破解權力下放難題。出臺《董事會建設方案》,調整優化董事會機構設置,將規劃、產權、法務、審計四大職能部門劃歸董事會直接管理,將財務、人力資源、安全環保等職能部門劃歸經理層管理,從組織機構上實現了決策權與執行權相分離。在全省率先制定《集團公司董事會權力清單》,明確董事會59項管理職能,其他管理職能全部劃歸給經理層。出臺《集團公司經理層分工調整方案》,實現了經理層副職從傳統的業務職能分工向按產業板塊劃片分工的轉變。建立完善《經理層副職業績考核辦法》,逐級簽訂《經營目標責任書》,從領導班子開始層層壓實經營管理責任。修訂完善《集團公司章程》《董事會議事規則》《監事會議事規則》等制度,為建設外部董事占多數的規范、高效、協同的戰略型決策型董事會打下了良好基礎。
公司改革經營管理機制,破解權責不清難題。堅持權責對等的原則,統籌兼顧效率和風險,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把該放的下放到位,絕不越位;把該管的管住管好,絕不缺位。改變過去由集團統管生產調度、物資采購和產品銷售,主產業子公司只負責生產的運營管控模式,重新界定集團總部與子公司的權責,相繼出臺了《集團經營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方案》《集團對子公司特別管理要求(負面清單)》,聚焦戰略規劃、產權管理、資產管理、預算管理、重要人事任免和風險防控六大職能,建設資產資本型管理總部,僅保留了91項管理權力,其余全部放權給子公司。子公司充分享有規定額度內的固定資產投資權、預算目標下的經營決策權、預算范圍內的支出決定權、勞動力總量控制的用工權、工資總額范圍的分配權等多項經營權力,真正成為了權責統一的經營主體。從今年開始,又在所有經營性單位推行了剛性的任職風險抵押金制度,經營單位負責人向集團繳納20萬至100萬元數額不等的風險抵押金,對如期完成年度業績任務的,如數返還抵押金并給予同等數額的獎勵;對沒有完成年度業績任務的,罰沒全額抵押金。
公司深化三項制度改革,破解活力不足難題。強力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創新干部管理體制,逐步形成經營管理者職業化從業、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的新機制。創新干部業績考核機制,采取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相結合的辦法,把經營業績作為干部選用的主要依據,對年度經營任務完成較差或未完成任期目標的子公司,領導班子集體一律解聘。聚焦“員工能進能出”,全面深化勞動用工制度改革。進一步健全以勞動合同為核心、以崗位為基礎的市場化用工制度,按照市場化原則建立健全崗位人員適調機制和勝任力評價標準,打通冗員橫向調劑和不合格員工退出通道。深入推進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取消傳統的干部職級,推行“按崗定薪、薪隨崗變”制度,把收入水平與經營業績相掛鉤,建立以業績導向為核心的薪酬分配機制;進一步完善工資總額預算管理,集團以利潤、勞動生產率等指標宏觀調控子公司工資總額,子公司以市場化原則自主分配。去年,由于企業業績嚴重下滑,集團中層管理人員薪酬降低41.3%,在崗職工人均年收入同比降低了15.7%。
公司創新科技研發模式,破解機制僵化難題。組建由集團公司、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員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科技公司,集成各種科技資源和技術力量,全面提升產學研結合、重大科技專項孵化和成果轉化能力,以市場化機制開展科研攻關、科技服務和科技成果轉化。自主研發的精品不銹鋼,被陽江十八子集團作為刀具生產指定用鋼;2205雙相不銹鋼占國內市場用量的10%,成為上海藍濱唯一國內供貨商。出臺《科技人員獎勵辦法》,建立科技創新成果收益共享機制,對科技工作者根據其科技成果創效額的一定比例重獎。去年,共確立科技專題項目286項和全員創新創效項目2637項,有38項獲得各級科技成果獎勵。
以市場為取向調結構促發展
酒鋼集團公司積極順應市場化發展的要求,緊盯市場、貼近市場,自覺遵循市場規律,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強力實施了調整結構、盤活資產、優化融資、多措并舉、兩端齊動“五大舉措”,既做“減法”、又做“加法”,有效發揮了市場在企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公司調整結構去產能。以機制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為依托,積極實施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強力推動各經營主體減量升級。實施“有保有壓”經營策略,對市場需求旺盛、高附加值的產品充分釋放產能,對市場過剩、效益低下的部分產品限產限量。去年,公司主動關停部分虧損產線,壓減傳統落后產能,其中去生鐵產能200萬噸、粗鋼產能300萬噸,在助推企業大幅減虧的同時,為裝備升級改造、優化產品結構拓展了空間。
公司盤活資產去庫存。通過積壓物資處理和降庫利庫,實現了產供銷全流程效益最大化。以儲備定額為抓手,推行低庫存生產模式,加強存貨資金預算執行過程監管,進一步壓縮了存貨規模,經過近一年的努力,今年一季度平均存貨資金占用降至88.6億元,降幅達19%。
公司優化融資去杠桿。統一管理籌融資和結余資金調度,優化資金預算,建立票據池,推廣使用電子承兌匯票,實現了資金集約化管理。注重發揮財務公司金融平臺作用,加大外部應收賬款清欠力度,大幅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
公司多措并舉降成本。實行全面預算管理,統籌全集團生產經營,將各項財務及非財務資源全部納入預算范圍,實現全價值鏈成本管理。廣泛開展行業對標,有效控制了各項費用支出和資金占用。去年管理、銷售、財務等費用共降低10.6億元,降幅達9.4%。堅持效益優先,建立購產運銷聯動機制,縮短經營策劃周期,靈活調整產品產線結構,開發使用周邊低成本資源,有效降低了原料成本,動力煤采購價格降幅10.7%,生鐵成本降幅達20%。充分盤活存量資產,著力提高自有鐵路運輸能力,實現了嘉策、臨策鐵路滿負荷聯通聯運,扭轉了嘉策鐵路長期運力不足、連續虧損的局面。
公司兩端齊動補短板。一方面針對集團自產鐵礦石保障率不足的實際,依靠科技創新補齊短板,低品位“難選礦全粒級磁化焙燒”、“粉礦懸浮磁化焙燒”和高爐經濟配料試驗等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另一方面通過延伸產業鏈,優化產品結構,補齊產品單一的短板。碳鋼產品覆蓋線、棒、板、帶四大系列,不銹鋼產品包括鐵素體、奧氏體、馬氏體和雙相不銹鋼等,全部通過國際安全、質量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酒鋼”牌商標榮膺“中國馳名商標”,高強度建筑用鋼、管線鋼、船板鋼、汽車結構鋼、壓力容器鋼等多項主導產品通過英國等6國船級社認證,獲得國家產品質量免檢證書、冶金實物質量“金杯獎”、“品質卓越產品獎”、甘肅“名牌產品”等稱號,產品市場拓展能力和盈利能力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