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打贏扭虧增效攻堅戰。”武鋼董事長馬國強提出要求,將逐步實現盈虧平衡或微利。
供給側改革:
按市場需求砍掉上百種產品
7月22日,傳出7.03億元盈利的當天上午,武鋼股份質量管理部門負責人阮新建手里拿著一張剛剛打印出的資料,上面寫著今年前6個月的重點品種分析。他數了數,計劃完成率超過100%的品種有14項,這意味著在能夠賺錢的28種產品中,一半正中市場需要。
近一年來,武鋼持續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市場需求砍掉了過去的上百種產品,直接縮減至28種。
每天早上7時30分,市場需求將從產銷研日例會,準時傳遞到武鋼股份的各個產線上。市場猜想基本上是靠拜訪客戶“走出來”的,《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記者采訪的一位汽車板營銷人員,一周的大半時間不是在客戶所在地,就是在去見客戶的路上。馬國強自去年6月2日上任以后,在兩個月內集中走訪了4家客戶。在長城汽車集團,他說,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客戶來開展,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一定能做到。
世界最大工程機械、發電機組生產商卡特彼勒,從2002年起成為武鋼的客戶,但在去年因武鋼鋼板表面的凹坑、刮劃出現頻率過高而“變心”。武鋼原本用來改善凹坑刮劃的修模、刮膩子、噴砂等“化妝”程序,因為降低成本的需要而被取消。怎么辦?負責生產的熱軋總廠拉上武鋼研究院、質檢中心、物流公司、營銷中心、用戶辦公室等各部門,針對鋼種的設計和生產過程控制,制訂了詳細計劃,通過技術革新和裝備改進,減薄了鋼板表面氧化鐵皮的厚度,從而降低了精整過程中鐵灰破碎造成凹坑的幾率。
保住了“顏值”就留住了訂單。卡特彼勒亞太區域鋼材采購總監稍后參觀產線時說:“目前武鋼供應的鋼板,在我們的全球供應商中,表面質量是最好的。”《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記者在現場看到的精整產品,表面是銀色的光亮,類似鉑金的光澤。
多元化經營:
站在產業政策層面找財源
在7月26日發布的武鋼股份重大資產重組繼續停牌公告中,該公司明確表示“寶武”重組標的資產的初步意向為鋼鐵行業資產。這意味著多元產業相關的5大產業板塊17家公司下屬的1.9萬名職工將向外謀生。
之前,武鋼在鋼鐵主業之外,很大一塊的收入來自多元產業。但是,此次戰略調整的意義已不同于原來供內部的“咸伙計”飲料出現在中百超市、內供快餐到漢街開店,也不是過去養豬、快餐、進口紅酒等行業分散式的發展。武鋼謀求的是結合國家產業政策、行業發展趨勢、區域發展機遇,向外發展。
這一思路,在海綿城市建設上尤為明顯,因為這一產業需要大量的鋼材,以及鋼廠廢渣制作的原料。時下,全國有130多個城市制訂了3年海綿城市建設方案,其中武漢投資102億元、南寧投資95.19億元……322個地級行政區,按每個地級市投資60億元計,3年全國投資總額或達到2萬億元。
今年3月份,武鋼海綿城市建設系列產品透水混凝土、透水磚,從國家建筑材料測試中心手里拿回了海綿城市產品的“身份證”。這意味著武鋼海綿城市技術的市場推廣,有了認證牌。武鋼一位工程師告訴《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記者,在青山區臨江港灣小區,武漢第一塊透水混凝土試水成功。
馬國強在5月份向李克強總理匯報時表示,海綿城市是武鋼多元產業向外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人力資源優化:
每年可降低支出5億多元
在崗職工總數下降2.7萬人,外協用工被清退1.4萬人。2015年7月到2016年5月,這項被稱為“人力資源優化”的改革,每年替武鋼降低勞務支出5.6億元。
武鋼人力資源部的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記者,武鋼勞動生產率只有世界先進鋼鐵企業的1/3。同時,武鋼噸鋼人工成本是國內先進民營鋼企的3倍左右。管理人員這塊,配備人員遠遠高出國家規定標準。如何讓人真正成為企業的資源,而非企業的包袱?
武鋼在人的改革上鄭重承諾:要讓每一個愿意工作的武鋼人都有崗位。集團公司成立了人力資源服務中心,下面有若干小組,帶著職工向社會找工作。外派職工“三不變”:“武鋼正式職工”的身份關系不變,薪資關系不變,組織關系不變。去年9月8日,武鋼重工集團45名職工列隊,在和馬國強一一握手后前往相鄰的武漢化學工業區擔任協警,這是武鋼首次派遣職工“走出去”。
對提前離崗居家休養的職工來說,2000元每月的生活補助不變。陳漢斌,運輸部老職工,簽了居休手續,仍然不計報酬在崗位工作了100多天。“當我沒什么可教、年輕人都能單獨干活的時候,我也可以安心回家了。”他說。
針對部分年輕職工,武鋼允許停薪留職,鼓勵在外尋找到更好的平臺。1989年出生的吳磊,在武鋼建工集團工作幾年后,今年跳槽到了上汽通用,一個月拿到6400元,收入較原來提升了2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