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霧霾”天氣成為全國災難,在重典治污的推進過程,一些環保“兩面派”也浮出水面,讓脫硫設備早8點開、晚8點停,夜間偷排現象嚴重;實際早已因經營不善而停產但并未上報的產能……而鋼鐵業產能一直在“越淘汰越多”的怪圈中掙扎,就通過環保壓力化解過剩產能的前景而言,在“環保路徑”難以化解過剩產能的同時,產能“走出去”戰略也未能為鋼鐵企業帶來利好,一方面是海外建廠不具競爭力,另一方面是海外礦山收購回報率低,“走出去”企業鮮有成功案例。雖不能化解產能困境,卻可舒緩燃眉之急,彌補現貨虧損。
力度暫時讓市場看到“強硬”態度,因銷售不善或資金鏈斷裂等經營問題,平時就已經有一些鋼廠停產、減產,但這些數據沒有上報,等到了檢查淘汰落后產能的情況的時候才報出來,還能算上一份功績。這樣的產能具體有多少,目前還沒有詳細數據,但初估規模并不小。
本來在稅收上就存在一些逃稅、漏稅的情況,導致其與大型合法合規鋼廠存在100元/噸的成本差。再加上環保方面,每年我們都要投入1.5-2億元的環保支出,且有政府部門定期抽檢;而那些不合規的小鋼廠卻沒有這方面的投入,這就使我們在成本上缺乏優勢。事實上,鋼廠環保壓力由來已久,至少從目前歷史經驗看,通過“環保路徑”縮減鋼鐵產能是失效的。
鋼鐵業產能進入了越壓縮越擴產的怪圈,一方面是鋼廠面臨成本增加的壓力缺乏動力,另一方面則是地方就業和財政收入的現實問題。據分析測算將直接影響從業人員6萬,按照鋼鐵行業1∶5的間接就業人員計算,壓縮4000萬噸鋼鐵產能將影響唐山30萬人。而環保壓力是階段性的,霧霾嚴重了,壓力就大,天氣好了,就沒那么大了,通過環保路徑來化解過剩產能,我還是持保守態度。產能可能還會陷入‘越淘汰越多’的怪圈,因為很多企業在關閉了落后的小高爐的同時,新建符合環保要求的大高爐,導致總產能不降反增。
產能“走出去”不足轉變三大礦
隨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除了繼續在內部優化產業結構,減產、限產之外,過剩產能“走出去”,也成為業內共識。將由武鋼控股并負責運營。寶鋼更是一直以來積極參與各種海外合資,并希望到2018年,其海外部分的銷售收入比例能占到集團總收入的20%。對于希望在國外建立鋼廠的企業而言,他們的主要目的有兩個:有些企業瞄準美國和歐洲的巨大鋼材需求市場,希望能從中分一杯羹;有些企業在巴西澳洲建廠后,就能更方便地獲得鐵礦石煤炭等資源,不需要千里迢迢從巴西進口原料再運到中國進行生產,可以節省成本。
但由于2008年底金融危機爆發導致全球各鋼鐵生產商大幅削減鋼鐵生產,寶鋼集團取消了該項目,并對寶鋼維多利亞鋼鐵公司進行了清算。又如,首鋼曾收購一家秘魯的鐵礦石公司。然而,當地員工經常通過罷工來要求加薪和提高福利待遇,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工作計劃和成本開支。因此,我國鋼鐵企業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而高端鋼材類產品技術并不占優勢,同時,由于我國鐵礦資源品位低、稟賦差,開采成本高,鐵礦石供應整體為國外三大礦山所把持。近幾年鐵礦石成為中國鋼廠經營的噩夢,不少企業紛紛在海外買礦建廠,但成功的很少,而且買到的礦山品位、產量也遠低于三大礦山。
總體來看,中國的鋼廠紛紛投資海外礦山主要是從2009年以后開始的,目前多數投資項目還未完全達到預定的生產能力。近年來,隨著歐美金融危機和中國經濟增速開始放緩,同時國際礦山企業普遍大幅擴產,國際鐵礦石市場逐步由供應不足開始向供應過剩轉變,鐵礦石價格也從2011年初的接近200美元/噸的歷史高位跌至目前的130-140美元/噸水平,且市場普遍預計未來數年鐵礦石價格將繼續下跌。因此,部分企業已經付出的高投資成本可能需要很久才能收回。
利潤微薄經營虧損
隨著鋼價下滑,鋼鐵企業普遍利潤微薄,一年中大半時間處于虧損狀態。在產能過剩陷入難以掙脫的怪圈時,面對慘淡的經營環境,不少大型鋼企紛紛使用期貨工具對沖風險,進行套期保值,以獲得穩定的利潤,達到穩定經營,彌補現貨虧損的目的。此后,大商所推出了焦炭、焦煤和鐵礦石期貨,和螺紋鋼期貨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煤焦鋼”產業鏈,鐵礦石生產商、貿易商、鋼廠、鋼材用戶可以根據自己在產業鏈上中下游所處的位置,利用不同品種進行套利,更好地規避風險、鎖定收益。
在其滿足全流程利潤目標時,完全可以按投料產出以及銷售價格等,確定保值比例與保值規模,保證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利潤。通過做空螺紋鋼期貨,用期貨市場上的盈利來彌補現貨市場的虧損,保證了一定的經營利潤。
總結來看:鋼材期貨雖然不能完全消化相對過剩的產能,但可以為鋼鐵企業提供風險對沖的工具,企業可以利用期貨這個風險管理工具,進行套期保值,以獲得穩定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