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鋼鐵行業內整個行業全部虧損,這種虧損和危機現狀,在2014年內還將繼續。鋼鐵行業如何才能在行將就木之時及時自救,有分析指出:互聯網鋼鐵行業成為鋼鐵轉型升級自救的必然之路。
中國鋼鐵業苦苦求索,到底什么招數管用?
國務院今年以來也就化解產能過剩和節能減排下發了一系列文件。其中,鋼鐵業作為產能過剩的污染大戶,將在未來5年壓縮8000萬噸、即超過總產能1/10的產能。
面對幾乎席卷全國的滿天霧霾,各地、特別是產鋼大省政府連續猛出重拳,壓縮鋼鐵產能和節能減排力度空前,落后產能被逼入絕境。
所以,“置之死地而后生”,應該是鋼鐵業的不二選擇。顯然,鋼鐵產能見底和節能減排見效之日,便是鋼鐵業重現生機之時。大批落后鋼企將無可避免地淘汰,現代鋼企必將“剩者為王”。
2009年中國鋼鐵產能約為7億噸,到2013年該數字已增至9.76億噸,而環保,成為壓垮鋼企的最后一根稻草,生產一噸鋼治污成本達100元。按我國鋼鐵行業7.2億噸的年產量,全年光環保投入,就需720億元。
工信部官員和著名經濟學家所提的招數,值得鋼鐵業參考:
一是鋼鐵大省要將鋼鐵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納入對下級黨委、政府的績效考核體系,并加強考核督導。對過剩產能消化一批、向海外轉移一批、兼并重組一批、淘汰一批,從粗放型速度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向集約化、高質量的增長模式轉型。
二是環保治理和壓縮產能相輔相成,用環保標準要求鋼企要公平有效,在環保的推進上不應過于激進,要有緩沖期。
三是鋼企要盡快掌握鐵礦石定價權。即使多元化也要圍著鋼鐵主業轉,或往上游尋礦,或向鋼鐵電子商務、物流等領域延伸。
四是互聯網鋼鐵將成為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要完善鋼鐵市場體系,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