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標注前進步伐的刻度。
8年,一個企業能向前走出多遠?
從人人皆能生產的“大路貨”,到高性能建筑結構用鋼、汽車結構用高強鋼、鐵素體不銹鋼等“高端貨”;從一直落后的行業“跟隨者”,到獨立自主研發鋅鋁鎂合金鍍層板,填補國內此類產品空白的“領跑者”;從全年新品開發“屈指可數”,到2016年全年開展科技項目222項,完成產品開發與批量生產20.43萬噸。
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一個企業的自我超越和真正崛起。
中共酒鋼第六次代表大會以來的8年,科技興企、創新驅動、新品研發、全員創新。一個個關鍵詞載入企業經營發展大詞典,成為酒鋼創新8年的思想坐標,更成為酒鋼發展8年的動力之源。
關鍵詞:觀念“轉”新
曾經,奧運“鳥巢”工程成為酒鋼的驕傲。
在“鳥巢”全部用鋼量11萬噸中,酒鋼提供的就有近7萬噸,占了六成。
榮耀之余,也有人很快潑了涼水:“酒鋼供的再多也都是低附加值的‘大路貨’,剩余四成那可是武鋼自主創新研發生產的高附加值產品啊。”
“低附加值”與“高附加值”兩個詞,一下子就道出差距。
自建廠以來,酒鋼的產品都是螺紋鋼、高速線材等“大路貨”,缺少獨家產品。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鋼鐵行業是爆發式增長,鋼企生產什么都賺錢,甚至是高附加值產品的盈利水平趕不上低附加值產品,所以“大路貨”也從不愁賣。
顯然,這是不平衡的,也是不可持續的。
“過去那種只要生產出來產品就不愁賣的日子已經遠去了!”2009年3、4月間,中共酒鋼第六次代表大會召開之前,酒鋼蘭州和西安銷售公司的銷售人員明顯感受到了徹骨寒意——普鋼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嚴冬,建材由最高峰的每噸6000多元降到當時的3000多元,但市場貨源依舊充裕,各廠商為促銷降低庫存頻繁打起價格戰。
競爭要靠實力說話。市場上酒鋼有的產品,八鋼、包鋼等企業基本都有,而人家有的酒鋼卻沒有,如八鋼的齒輪鋼、汽車內板、IF鋼等。
更讓人不安的是,一批生產螺紋鋼、高線的國企、民營企業逐漸崛起,以更低成本和靈活經營的方式在市場上呼風喚雨,形成了氣候。酒鋼的板卷、建材優勢難以保持,占有的市場份額不斷受到蠶食,而口碑叫得響、客戶離不開的“拳頭產品”幾乎沒有。
前有狼后有虎,生存堪憂。
其實,作為有著五十余年發展歷史的老牌國企,酒鋼并不是裝備簡陋的“小作坊”,企業絕大部分工藝裝備在國內處于先進或中上水平,特別是2000年以后建設的諸多生產線,均達到了先進水平,具備生產高級別鋼種和高附加值產品的能力。
但彼時鋼市的火爆,讓酒鋼幾乎無暇顧及“耽擱產量”的新品研發。就生產而言,當時普遍存在著“增產先增普碳、減產先減品種”的觀念,大家對于品種鋼生產的積極性并不高。更有技術人員表示:“一個新的品種至少要小批量試生產合格三次以上,才能最終排定生產。耽誤生產不說,甚至會帶來銷售損失,費力不討好。”
在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下,酒鋼第六次黨代會召開,對今后五年的任務進行了定調——酒鋼絕不能在鋼鐵業戰略調整和市場嚴峻挑戰面前,因為坐等觀望而喪失機遇,因為前進中遇到困難和問題而徘徊落伍。
要想不落伍,唯有不斷創新。
“十一五”中后期,在諸多的質疑聲中,酒鋼相繼建設了碳鋼冷軋工程、鍍鋅線和不銹鋼煉鋼二期工程等產品結構調整項目。
2009年6月,碳鋼冷軋酸軋聯合機組開始試生產,2010年6月鍍鋅線開始試生產,2011年酒鋼碳鋼冷軋工程竣工投產。
自此,酒鋼的產品名錄上,除了螺紋鋼、高速線材等“老面孔”,多出了建筑用板、輕工家電板、汽車板等“新名詞”。
喜訊仿佛還在耳邊回響:2010年9月,碳鋼薄板廠高級別汽車大梁用鋼實現批量生產;2010年10月,酒鋼冷軋板順利通過吉利汽車“入門關”;風電工程用鋼占領“家門口”市場。
觀念“轉”新,讓酒鋼在微利時代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
關鍵詞:技術“追”新
前路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
“十二五”前期,酒鋼產品結構調整的各大項目陸續建成投產。這些中高端的設備和產線,投入資金是“大路貨”產線的數倍之多,但卻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
曾有數據顯示,2011年,酒鋼先進裝備生產線給企業帶來的收入占到鋼鐵產業總收入的57.7%,只是略高于普通裝備水平的生產線。
高投入得不到高回報,賠本的買賣曾讓質疑聲此消彼長:“上這么貴的設備真成了沒用的‘花架子’,沒有利潤一切都是白搭!”
問題就擺在眼前:受生產設備和技術力量的影響,現有的工藝裝備存在一些瓶頸環節,嚴重制約著部分鋼種的開發與生產,一個系列中的品種鋼酒鋼能生產低檔的,可中高檔牌號的生產不了。
就這樣,“高價”產線的價值連一半都發揮不出來。
眼前的困難,并沒有動搖酒鋼的決心,反而加快了技術“追”新的步伐。
攻克不了的難題請教專家,拿不下來的產品去別的鋼廠學習,怕耽擱生產就建立工業研究室,抓住關鍵技術指標啃硬骨頭。從“大路貨”到“貨齊全”,如果說,觀念的“轉”新,為酒鋼生存與發展尋到一絲生機;那么,技術“追”新步伐的加快,則讓酒鋼以“奔勢”追趕行業“領跑者”。
行業寒冬的陣陣冷意中,技術創新的火熱風潮充盈在企業內部。
“十二五”期間,酒鋼大力推進技術攻關、裝備升級、產線調整,主要產品由單一的線、棒材逐步擴展到碳鋼和不銹鋼兩大類,熱軋光圓鋼筋、熱軋帶肋鋼筋等九大系列,容器鋼、橋梁鋼等30余種產品,鋼材品種基本實現了“門類齊全”。
為了發揮出先進裝備的最大效應,近幾年,酒鋼還不斷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成立了線棒、不銹鋼、資源、板帶、鋁業、能源研究所,建成了材料、鐵前、選礦等試驗室,這也避免科技人員口中一再強調的“影響生產”問題,創新的基礎條件獲得極大改善。
目前,酒鋼中心實驗室掃描電鏡、電子探針等大型科研設備已得到普遍應用,粉末冶金、材料成型、腐蝕與防護等領域具有95%以上科研檢測能力。
有了“金剛鉆”,才能贏得“話語權”。近年來,酒鋼充分發揮自身在汽車大梁鋼研發方面具有的技術優勢,首次主持修訂《汽車大梁用熱軋鋼板和鋼帶國家標準》。這在酒鋼50余年的發展長河中,是史無前例的。同時,也意味著酒鋼“追隨者”的身份在悄然發生轉變。
隨著技術“追”新步伐的加快,曾經被人詬病的“高價”產線也逐漸體現出它的別樣價值。特別是在企業陷入巨虧的窘境中,高端化、差異化、個性化的產品為酒鋼創造了非凡的價值。如,宏興股份公司生產的2205雙相不銹鋼,2015年開發量達到9500噸,市場占有率達到20%,卻給公司創造了3000萬以上的利潤。
2016年11月8日11時28分,酒鋼鋅鋁鎂稀土合金鍍層板第一卷產品成功下線。據了解,目前全球只有日本能生產高鎂超耐蝕金屬涂鍍層鋅鋁鎂鋼板。在沒有任何國內成功經驗借鑒的情況下,碳鋼薄板廠歷時三年,通過實驗室模擬試驗和研究,成功試生產全新一代鋅鋁鎂稀土合金鍍層板,實現了我國此類產品零的突破。
這是酒鋼從“追隨者”到“領跑者”的可喜轉變。
關鍵詞:面面“俱”新
2016年10月25日,宏騰科技公司注冊成立,標志著酒鋼技術創新工作的全面“升級”。
8年來,作為剛邁進科技強企門檻的“遲到者”,酒鋼主動出擊,融入市場,效益優先,調整結構,不斷釋放技術創新對企業強大的驅動力。
這是推動酒鋼可持續發展的“命牌”,也是企業融入經濟新常態的要舉。
難能可貴的是,創新并不局限于主業,而是向裝備制造、酒業、現代農業等領域延伸,2016年,“求新”的觸角擴展到了集團各大產業板塊——在鋼鐵主業,焦化廠通過工藝研究與技術進步,成功引進9個煤種,實現了部分主焦煤替代,拓寬了焦煤資源渠道;煉鐵廠采取系列經濟配料和優化配煤措施,生鐵成本較2015年降低219.74元/噸;煉軋廠通過工藝優化和技術應用,進一步推進低成本制造,材綜合加工成本降低62元/噸;不銹鋼通過研究實驗,436L、439和443鋼種成功實現去筋板焊接工藝,熱線生產效率提高了27%。
在鋁業板塊,東興鋁業通過對鋼砂鋁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目前生產線已經具備年產脫氧鋁線桿1000噸的能力。同時,依托電解鋁資源和集團公司內部需求,研發試制鋁鐵合金1200噸,拓展了產品種類。此外,通過持續的技術攻關,氧化鋁單耗、炭陽極凈耗、鋁液交流電單耗3項指標,均達到行業先進水平。
在能源板塊,能源中心火電鍋爐突破設計煤種,非設計煤種摻燒比例可達到90%左右,鍋爐穩定安全運行,創效顯著;通過不斷優化技術經濟指標,其125MW以上機組平均利用小時數6514小時,同比增加424小時,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414小時。
酒類及乳制品方面,酒業完成20噸北冰紅葡萄酒的罐裝及上市工作,產品符合國標要求;乳業成功開發出多種風味的酸奶產品及為針對性人群開發的無糖型酸奶,產品種類由原來的2項增加到13項。
此外,西部重工鋼絲繩緊固器產品取得蘭州鐵路局生產許可證書,具備日產1000件的能力;宏電鐵合金公司有效解決硅鐵冶煉工藝難點,并降低原料成本22元/噸;科力耐材公司利用周邊碳素制品除塵灰作為碳素材料替代品成功開發了電極糊,噸產品原料成本降低700元。
這時候,酒鋼真正體會到“科技興企”的強大推力。
數字便是最好的證明——8年間,酒鋼共開展科技項目1384項,資源利用和產品研發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部分產品進入中高端應用領域,集團公司評定優秀技術創新成果125項,獲得政府及行業成果獎勵238項;共申請專利1023項,獲得受理926項,其中已授權659項,形成了2205雙相不銹鋼、鋅鋁鎂合金鍍層板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冰冷寒冬,散發著光和熱的“火苗”彌足珍貴。
面對行業形勢低迷,酒鋼還全面推進全員崗位創新創效活動,激發全體職工“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熱情,為企業扭虧增盈和生存發展點燃了“一把火”。
8年,對于發展歷史來說,不過一瞬;但對一個奮力追趕創新浪潮的企業而言,卻有著沉甸甸的分量。
8年前,酒鋼的產品還只是“大路貨”,8年后的今天,我們各領域的“高端貨”越來越多;8年前,酒鋼還是行業的“追隨者”,8年后的今天,我們也成為填補國內空白的“領跑者”;8年前,酒鋼的創新僅是曇花一現,8年后的今天,我們的技術創新成果終于“百花齊放”。
這,不僅僅是“大路貨”的逆襲,更是一個企業發展理念的“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