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產地加強安監力度、規范煤管票等措施的影響,當前動力煤供給略顯偏緊,車等煤的情況較為普遍,坑口煤價持續探漲。同時,沿海煤炭運價持續上漲,反映了消費旺季終端企業的采購熱情高漲,港口煤價亦大幅上漲。不過,近期電廠采購有放緩跡象,而且投資者對動力煤市場“限價”調控的擔憂情緒升溫,剛剛修復貼水的動力煤期貨1709合約漲勢再度落后于環渤海港口動力煤現貨價格漲勢。
動力煤價格持續上漲
供給增幅不及預期,而需求表現超出預期,令動力煤市場供需基本面在進入夏季后呈現階段性偏緊格局,使得動力煤期現價格雙雙持續上漲。
供給方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前5個月,我國累計生產原煤14.1億噸,同比增長4.3%,這是自2012年5月以來原煤產量首次恢復同比正增長。不過,考慮到去年的產量基數偏低,而且今年前5個月我國大部分煤礦均按照330個工作日核定產能,這樣的增幅并沒有超出市場預期。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我國進口煤炭總計13326萬噸,同比增長23.5%,但從5月開始,進口煤數量已經連續兩個月環比下降。6月,我國進口煤炭2160萬噸,環比減少59萬噸,同比減少15萬噸。繼5月國家發改委召開相關會議,要求嚴控劣質煤生產流通和進口使用之后,6月海關部門發布具體措施,自7月1日起禁止省級政府批準的二類口岸經營煤炭進口業務。預計下半年我國進口煤增速將繼續放緩。
需求方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前5個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2426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6個百分點。其中,前5個月,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火電發電量1849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2%,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0.8個百分點。
最新一期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上漲1元至581元/噸,雖然當周漲幅有所收窄,但是已經連續五期上漲,并且超過了國家發改委設定的2017年電煤價格綠色區間的上限。
高溫和暴雨天氣交替來襲
今年夏季我國較多地區交替出現高溫或暴雨等極端天氣。首先是5月底我國大部分地區提前入夏,導致部分地區電煤庫存告急,出現一波補庫潮,隨后高溫勢力北上,7月從西北到東南,全國迎來大范圍持續性的高溫天氣。監測數據顯示,7月14日沿海地區主要發電企業的日均耗煤量躍增至75萬噸以上,庫存可用天數降至17天。國家電網的數據顯示,近期華北、西北區域電網用電負荷創歷史新高,內陸地區的電煤日耗急劇增長。
其次是我國南方地區出現持續強降雨天氣,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汛形勢嚴峻。7月初,長江電力(600900,股吧)曾連續執行5道調度令,將三峽水庫出庫流量由每秒27300立方米逐步減至每秒8000立方米,以減輕長江中下游干流的防洪壓力。不過,受副熱帶高壓影響,從7月中上旬開始,高溫天氣陸續取代了我國江南、華南地區的暴雨天氣。因下游防洪壓力減輕,按照長江防總最新調令,7月10日三峽、葛洲壩(600068,股吧)、溪洛渡、向家壩四座電站82臺機組實現今年首次全開運行。近日來,三峽水電站的出庫流量持續穩定在25000立方米/秒以上。今年長江流域來水較好,預計在蓄洪任務完成之后,7月我國水電發電量有望出現大幅增長,進而降低火電企業的負荷率。
政策調控壓力不容忽視
2016年3月底,國家發改委提出按照276個工作日減量化生產的制度,當年我國原煤產量顯著下降,煤炭價格大幅飆升。但從2016年四季度開始,國家發改委的政策調控內容由“減產”轉變為“保供穩價”,一方面逐漸全面恢復330個工作日制度,另一方面推動煤電雙方簽訂中長期合同,確定2017年電煤長協基礎價為535元/噸。
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基礎能源,煤炭行業政策調控的影響不容忽視。經驗表明有關部門對動力煤價格的調控具有滯后性,但最終結果顯示調控依然是有效的。大型煤企一直以國有企業為主,煤炭行業的供給側改革令中小煤礦陸續退出,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也使得可控性有所提高。
日前,國家發改委再度強調,在推進煤炭行業去產能過程中,將統籌做好去產能和穩供應工作,促進市場供需平衡,防范市場價格出現異常波動。一旦煤價過高,政府將調控重心轉移至保供,那么原煤供應有望得到改善。
另一方面,6月1709合約以大幅上漲的方式強勢修復了與現貨之間的貼水幅度,但隨著動力煤現貨價格突破600元/噸,市場擔憂后市現貨繼續拉漲的空間有限,部分主力多頭席位減倉離場,期貨盤面跟漲意愿有所降溫,再度呈現貼水狀態。同時,由于擔憂8月以后原煤供應加速恢復增長,疊加消費旺季結束之后需求走弱,1801合約并未跟隨近月主力合約的強勁走勢,反而小幅下跌,1709合約與1801合約的價差由負轉正,并持續擴大,7月以來累計擴大40元/噸左右。
綜上所述,今夏動力煤需求表現超出預期,短期內煤價回調壓力較大,但未來水電“奮起直追”和政府加強價格調控等因素將限制煤價上行空間,因此后市動力煤期貨將以高位振蕩為主。
動力煤價格持續上漲
供給增幅不及預期,而需求表現超出預期,令動力煤市場供需基本面在進入夏季后呈現階段性偏緊格局,使得動力煤期現價格雙雙持續上漲。
供給方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前5個月,我國累計生產原煤14.1億噸,同比增長4.3%,這是自2012年5月以來原煤產量首次恢復同比正增長。不過,考慮到去年的產量基數偏低,而且今年前5個月我國大部分煤礦均按照330個工作日核定產能,這樣的增幅并沒有超出市場預期。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我國進口煤炭總計13326萬噸,同比增長23.5%,但從5月開始,進口煤數量已經連續兩個月環比下降。6月,我國進口煤炭2160萬噸,環比減少59萬噸,同比減少15萬噸。繼5月國家發改委召開相關會議,要求嚴控劣質煤生產流通和進口使用之后,6月海關部門發布具體措施,自7月1日起禁止省級政府批準的二類口岸經營煤炭進口業務。預計下半年我國進口煤增速將繼續放緩。
需求方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前5個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2426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6個百分點。其中,前5個月,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火電發電量1849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2%,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0.8個百分點。
最新一期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上漲1元至581元/噸,雖然當周漲幅有所收窄,但是已經連續五期上漲,并且超過了國家發改委設定的2017年電煤價格綠色區間的上限。
高溫和暴雨天氣交替來襲
今年夏季我國較多地區交替出現高溫或暴雨等極端天氣。首先是5月底我國大部分地區提前入夏,導致部分地區電煤庫存告急,出現一波補庫潮,隨后高溫勢力北上,7月從西北到東南,全國迎來大范圍持續性的高溫天氣。監測數據顯示,7月14日沿海地區主要發電企業的日均耗煤量躍增至75萬噸以上,庫存可用天數降至17天。國家電網的數據顯示,近期華北、西北區域電網用電負荷創歷史新高,內陸地區的電煤日耗急劇增長。
其次是我國南方地區出現持續強降雨天氣,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汛形勢嚴峻。7月初,長江電力(600900,股吧)曾連續執行5道調度令,將三峽水庫出庫流量由每秒27300立方米逐步減至每秒8000立方米,以減輕長江中下游干流的防洪壓力。不過,受副熱帶高壓影響,從7月中上旬開始,高溫天氣陸續取代了我國江南、華南地區的暴雨天氣。因下游防洪壓力減輕,按照長江防總最新調令,7月10日三峽、葛洲壩(600068,股吧)、溪洛渡、向家壩四座電站82臺機組實現今年首次全開運行。近日來,三峽水電站的出庫流量持續穩定在25000立方米/秒以上。今年長江流域來水較好,預計在蓄洪任務完成之后,7月我國水電發電量有望出現大幅增長,進而降低火電企業的負荷率。
政策調控壓力不容忽視
2016年3月底,國家發改委提出按照276個工作日減量化生產的制度,當年我國原煤產量顯著下降,煤炭價格大幅飆升。但從2016年四季度開始,國家發改委的政策調控內容由“減產”轉變為“保供穩價”,一方面逐漸全面恢復330個工作日制度,另一方面推動煤電雙方簽訂中長期合同,確定2017年電煤長協基礎價為535元/噸。
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基礎能源,煤炭行業政策調控的影響不容忽視。經驗表明有關部門對動力煤價格的調控具有滯后性,但最終結果顯示調控依然是有效的。大型煤企一直以國有企業為主,煤炭行業的供給側改革令中小煤礦陸續退出,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也使得可控性有所提高。
日前,國家發改委再度強調,在推進煤炭行業去產能過程中,將統籌做好去產能和穩供應工作,促進市場供需平衡,防范市場價格出現異常波動。一旦煤價過高,政府將調控重心轉移至保供,那么原煤供應有望得到改善。
另一方面,6月1709合約以大幅上漲的方式強勢修復了與現貨之間的貼水幅度,但隨著動力煤現貨價格突破600元/噸,市場擔憂后市現貨繼續拉漲的空間有限,部分主力多頭席位減倉離場,期貨盤面跟漲意愿有所降溫,再度呈現貼水狀態。同時,由于擔憂8月以后原煤供應加速恢復增長,疊加消費旺季結束之后需求走弱,1801合約并未跟隨近月主力合約的強勁走勢,反而小幅下跌,1709合約與1801合約的價差由負轉正,并持續擴大,7月以來累計擴大40元/噸左右。
綜上所述,今夏動力煤需求表現超出預期,短期內煤價回調壓力較大,但未來水電“奮起直追”和政府加強價格調控等因素將限制煤價上行空間,因此后市動力煤期貨將以高位振蕩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