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與精的背后,煉鋼廠留下這樣一組數據:2014年,全廠在崗職工加上勞務和外委人員,人均年產鋼量1469噸;而時至2017年6月底,經一系列清退勞務和外委人員后,煉鋼廠人均年產鋼量1835噸。3年提升366噸。簡單的數字變化,是煉鋼廠“洪荒之力”的巨大推動。
2013年,鋼鐵市場出現頹勢,各大鋼企開始著力降低生產成本,而居高不下的加工費羈絆著煉鋼廠的發展。煉鋼廠分析加工費構成要素,發現修理費和人工費用有文章可做,其中,外委人員和勞務用工占很大比重。
2014年,公司推行“零勞務”,煉鋼廠借勢發力,清退了包括吊車司機,生產現場和辦公樓保潔、保安,白灰制粉、異型坯火焰清理等崗位的勞務用工共計101人。時至2015年末全部清退完畢,煉鋼廠由此“減負”354萬元。
減少外委隊伍是煉鋼廠第二個發力點。在此之前,不僅結晶器、轉爐、鑄機等部分大型設備維修外包給包鋼以外企業,就連液壓系統、空調維護等工作也由外協隊伍承擔。本就微薄的效益被外協隊伍又一次分割。
2014年開始,煉鋼廠逐步開始終止與外協隊伍的合作,生產現場逐年減少外協人員的身影。從2014年至今年上半年,煉鋼廠共清退外協人員205人,節約人工支出共計1632萬元。另據煉鋼廠統計,2017年煉鋼廠修理費不到2013年的二分之一。
煉鋼廠數字漂亮,卻為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清理清退勞務用工和外協隊伍容易,但清退后的崗位誰來頂?工作誰來干?已經適應了“舒適環境”的本廠職工能否有效擔當起檢修維護工作?
煉鋼廠副廠長王玉昌回憶起推進改革,用“艱難”來形容。推行本廠職工定崗、兼崗之初,廠領導班子遇到巨大阻力。煉鋼廠原檢修隊伍基本均勻地安置在白班和倒班崗位,各司其職,隨時解決遇到的設備問題,但也存在人員分散、難以調集力量承擔更多崗位工作的弊端。煉鋼廠決定,減少倒班人數,并充實到白班崗位。設備出現問題,夜班“急診”,白班“會診”,錯位分工法則盤活了人力資源的活水。
王玉昌告訴記者,像包鋼煉鋼廠這樣調配檢修隊伍的做法,在同行業少有,煉鋼廠管理創新并沒有出現夜班設備出現故障因人少而耽誤生產的現象,更多更大的故障在白班就已基本消除。而與此同時帶來的是,白班力量增加后,可以承擔起原外協隊伍的工作與任務。
2016年8月,煉鋼廠模擬市場,在檢修部與生產部室之間推行工時制,一個工時按照22.15元計算。作為乙方單位的檢修部,打破以往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大鍋飯”,工作干勁瞬間提高,勞動力得到二次解放。有統計顯示,2016年11月,檢修部掙得工時6500個;今年3月,檢修部工時增長到7700個,職工收入也水漲船高。
經濟學已經一再證明,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無限激發勞動者的創造活力。在去年“決戰四季度,大干一百天”大會戰中,煉鋼廠重點保證5號鑄機鋼軌坯生產,在檢修人員的精心維護下,當時這臺已經5年沒有檢修的設備老驥伏櫪,創造出令人矚目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