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午,“2018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在西安舉行,《2018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報告》(下稱“報告”)及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百佳名單在本次峰會期間正式發布。這是一份針對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狀況的研究報告。
該報告由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CBCSD)與中國企業聯合會于2016年共同發起、開展“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研究工作,以現有中國企業500強分析與評價數據為基礎,建立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為企業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科學考核標準和支撐工具。
108家企業表現良好占比34.8%
報告篩選確定了980多家測算企業,涵蓋了鋼鐵、有色、能源化工、通用機械設備、汽車、建筑業、消費品工業、交通運輸倉儲業、建材業等主要行業,多為各行業領軍企業,資產在百億元以上占比達82.8%,萬億級以上有20家;這些企業大多較為重視非財務信息披露,90%以上連續多年發布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或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等。
根據基礎數據完整性情況,報告從980多家企業中篩選出數據完整度在90%以上的企業310家,對這310家企業進行了評價與分析。
報告顯示,評價指標體系滿分為50分,310家測算企業的得分分布為:40-50分的企業108家(定義為“良好”)占比34.8%;30-39企業139家(合格),占比44.8%;得分在29分及以下的企業有63家(需改進),占比20.3%。其中最低得分為21分,最高為47分,企業可持續發展整體表現較好。
根據最新發布的“2018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百佳名單”,國家電網、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車集團、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京東方科技集團并列第一(得分相同并列排名,不分先后)。
并列排名第二的企業包括:中國海洋石油集團、中國寶武集團、中國建筑材料集團、興業銀行、TCL集團、比亞迪、廣州汽車集團、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等8家。
并列第三的企業有河鋼集團、招商銀行等7家;并列第四的包括萬科、蘇寧易購、中國移動等11家;并列第五的有中石油、中國農業銀行、美的集團、山西太鋼不銹鋼等12家;并列第六的有鞍鋼集團、海爾、青島啤酒等13家;并列第七的有中國五礦集團、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碧水源等15家;并列第八的包括馬鞍山鋼鐵、山東鋼鐵、順豐等28家。
經濟觀察網記者統計發現,進入百佳名單的鋼鐵企業共有6家——中國寶武集團、河鋼集團、山西太鋼不銹鋼、鞍鋼集團、馬鞍山鋼鐵、山東鋼鐵。
根據報告,從行業平均得分情況看,不同行業差異較大,鋼鐵和有色、交通運輸、能源化工類等企業屬于資源密集型產業,環境壓力大,得分相對較低。
不過,從企業可持續發展得分排序看,入選可持續發展百佳企業,有相當數量在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率先垂范,開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前瞻性工作。
“競爭力、環境、社會”三大維度
從企業總體情況看,測算企業在“競爭力、環境、社會”三個維度綜合表現總體良好,得分率分為“競爭力”84.2%、“環境”63.1%、“社會”86.3%;八項二級指標的得分率呈現明顯差異,其中,“員工”最高、為98.7%,“資源”最低、為54.4%;從行業表現看,指數較高的行業為汽車、金融保險、通用機械設備。
從競爭力維度看,三個二級指標——“員工”得分率最高,達98.7%;“治理”得分率次之,達到84.7%;“產品”得分率較低,為75.5%。其中,“員工”分項指標“職業健康管理問題”、“勞動關系”、“員工發展”得分率都接近或等于100%。這意味著入選的310家大型企業比較重視員工管理。
不過,“治理”分項指標“利稅貢獻”和“國際化發展”得分率偏低,僅54.8%和56.5%;“產品”分項指標“綠色采購”、“創新成果”、“研發投入”、“新產品創效”、“品牌建設”等指標得分率均低于60%,尚有較大提升空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會長王基銘對經濟觀察網表示,盡管外部經濟環境不利因素增多,企業金融與資金、產業結構調整壓力加大,但領先企業仍能高度重視高質量發展,在轉型升級、加強公司治理等諸多領域采取更為務實的新舉措,僅以競爭力維度三級指標投入、產出的定量數據看,百佳企業得分率大多超過80%,遠高于平均值。
除此之外,從環境維度看,兩個二級指標——“環境”指標得分率低,為67.8%;“資源”指標得分率為54.4%,在二級指標中得分率最低。在“環境”指標中,“環境治理投入”、“環境友好型產品”、“環境風險及危機管理”、“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分率分別為64.5%、48.4%、47.4%、33.2%、15.8%。
在“資源”指標中,鋼鐵有色、能源化工、建材等行業企業平均得分較低。高耗能行業、高耗水行業能源產出率和水資源產出率較低。
“這與企業本身對資源依存度高有密切關系,有部分企業信息數據披露不充分,也是指標得分率低的原因之一。”王基銘解釋稱,本年度較上年略有改善,不少企業通過制定科學用能、科學節水制度,追求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提高水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實現物質能耗負增長、回收廢棄物。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維度測算企業普遍得分較高,尤其在政府溝通、投資者關系、就業政策落實、尊重社區文化等正向三級指標上得分率均高于95%;5項負向指標失分也很少。“客戶”、“社區”、“政府”類二級指標得分率分別為81.4%、83.7%、94.8%。
其中,“政府”類測算企業在做好政府溝通、落實就業政策之外,有247家企業制定并實施了成效顯著的扶貧項目,比如2017年央企投入扶貧資金近200億元。
該報告研究發現,實現高質量離不開企業創新能力與企業的轉型升級。而且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入選的310家企業普遍重視人才培養和員工職業發展。
不過,本次測算發現品牌得分率普遍較低,反映出部分企業對品牌建設重視不足,應加強品牌建設。企業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認知有待進一步深化。現階段部分企業風險防控能力依然不足,風險管理有待進一步提高。
王基銘認為,企業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需付出長期艱苦努力,既要考慮當下,又要著眼長遠;既要關注外部市場,也要解決內部需求;既要依賴技術進步,更要堅持自主創新。
該報告由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CBCSD)與中國企業聯合會于2016年共同發起、開展“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研究工作,以現有中國企業500強分析與評價數據為基礎,建立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為企業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科學考核標準和支撐工具。
108家企業表現良好占比34.8%
報告篩選確定了980多家測算企業,涵蓋了鋼鐵、有色、能源化工、通用機械設備、汽車、建筑業、消費品工業、交通運輸倉儲業、建材業等主要行業,多為各行業領軍企業,資產在百億元以上占比達82.8%,萬億級以上有20家;這些企業大多較為重視非財務信息披露,90%以上連續多年發布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或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等。
根據基礎數據完整性情況,報告從980多家企業中篩選出數據完整度在90%以上的企業310家,對這310家企業進行了評價與分析。
報告顯示,評價指標體系滿分為50分,310家測算企業的得分分布為:40-50分的企業108家(定義為“良好”)占比34.8%;30-39企業139家(合格),占比44.8%;得分在29分及以下的企業有63家(需改進),占比20.3%。其中最低得分為21分,最高為47分,企業可持續發展整體表現較好。
根據最新發布的“2018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百佳名單”,國家電網、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車集團、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京東方科技集團并列第一(得分相同并列排名,不分先后)。
并列排名第二的企業包括:中國海洋石油集團、中國寶武集團、中國建筑材料集團、興業銀行、TCL集團、比亞迪、廣州汽車集團、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等8家。
并列第三的企業有河鋼集團、招商銀行等7家;并列第四的包括萬科、蘇寧易購、中國移動等11家;并列第五的有中石油、中國農業銀行、美的集團、山西太鋼不銹鋼等12家;并列第六的有鞍鋼集團、海爾、青島啤酒等13家;并列第七的有中國五礦集團、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碧水源等15家;并列第八的包括馬鞍山鋼鐵、山東鋼鐵、順豐等28家。
經濟觀察網記者統計發現,進入百佳名單的鋼鐵企業共有6家——中國寶武集團、河鋼集團、山西太鋼不銹鋼、鞍鋼集團、馬鞍山鋼鐵、山東鋼鐵。
根據報告,從行業平均得分情況看,不同行業差異較大,鋼鐵和有色、交通運輸、能源化工類等企業屬于資源密集型產業,環境壓力大,得分相對較低。
不過,從企業可持續發展得分排序看,入選可持續發展百佳企業,有相當數量在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率先垂范,開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前瞻性工作。
“競爭力、環境、社會”三大維度
從企業總體情況看,測算企業在“競爭力、環境、社會”三個維度綜合表現總體良好,得分率分為“競爭力”84.2%、“環境”63.1%、“社會”86.3%;八項二級指標的得分率呈現明顯差異,其中,“員工”最高、為98.7%,“資源”最低、為54.4%;從行業表現看,指數較高的行業為汽車、金融保險、通用機械設備。
從競爭力維度看,三個二級指標——“員工”得分率最高,達98.7%;“治理”得分率次之,達到84.7%;“產品”得分率較低,為75.5%。其中,“員工”分項指標“職業健康管理問題”、“勞動關系”、“員工發展”得分率都接近或等于100%。這意味著入選的310家大型企業比較重視員工管理。
不過,“治理”分項指標“利稅貢獻”和“國際化發展”得分率偏低,僅54.8%和56.5%;“產品”分項指標“綠色采購”、“創新成果”、“研發投入”、“新產品創效”、“品牌建設”等指標得分率均低于60%,尚有較大提升空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會長王基銘對經濟觀察網表示,盡管外部經濟環境不利因素增多,企業金融與資金、產業結構調整壓力加大,但領先企業仍能高度重視高質量發展,在轉型升級、加強公司治理等諸多領域采取更為務實的新舉措,僅以競爭力維度三級指標投入、產出的定量數據看,百佳企業得分率大多超過80%,遠高于平均值。
除此之外,從環境維度看,兩個二級指標——“環境”指標得分率低,為67.8%;“資源”指標得分率為54.4%,在二級指標中得分率最低。在“環境”指標中,“環境治理投入”、“環境友好型產品”、“環境風險及危機管理”、“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分率分別為64.5%、48.4%、47.4%、33.2%、15.8%。
在“資源”指標中,鋼鐵有色、能源化工、建材等行業企業平均得分較低。高耗能行業、高耗水行業能源產出率和水資源產出率較低。
“這與企業本身對資源依存度高有密切關系,有部分企業信息數據披露不充分,也是指標得分率低的原因之一。”王基銘解釋稱,本年度較上年略有改善,不少企業通過制定科學用能、科學節水制度,追求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提高水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實現物質能耗負增長、回收廢棄物。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維度測算企業普遍得分較高,尤其在政府溝通、投資者關系、就業政策落實、尊重社區文化等正向三級指標上得分率均高于95%;5項負向指標失分也很少。“客戶”、“社區”、“政府”類二級指標得分率分別為81.4%、83.7%、94.8%。
其中,“政府”類測算企業在做好政府溝通、落實就業政策之外,有247家企業制定并實施了成效顯著的扶貧項目,比如2017年央企投入扶貧資金近200億元。
該報告研究發現,實現高質量離不開企業創新能力與企業的轉型升級。而且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入選的310家企業普遍重視人才培養和員工職業發展。
不過,本次測算發現品牌得分率普遍較低,反映出部分企業對品牌建設重視不足,應加強品牌建設。企業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認知有待進一步深化。現階段部分企業風險防控能力依然不足,風險管理有待進一步提高。
王基銘認為,企業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需付出長期艱苦努力,既要考慮當下,又要著眼長遠;既要關注外部市場,也要解決內部需求;既要依賴技術進步,更要堅持自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