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百噸爐區1#轉爐8.3米平臺,“激情飛揚、鋼花曼舞”八個大字在爐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耀眼。爐臺上,王樹海面帶微笑卻不失嚴謹,在合金工翻倒鋼水大樣的瞬間,他迅速翻下安全帽上的煉鋼鏡,仔細觀察著鋼花舞動的姿態,判斷著鋼水終點碳含量情況。
作為一名有著十余年煉鋼經驗的轉爐爐長,無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凜凜寒冬,王樹海始終堅守在煉鋼一線,把自己對煉鋼事業的熱愛和激情融入到產線。他積極推廣新工藝、新技術,在產線效率提升、指標改善等重點工作中屢創佳績。2018年,王樹海帶領下的1#轉爐乙班月度技經指標排名達到7次第一,實現了全年綜合指標排名第一的好成績。
打破經驗推動科學煉鋼
過去,煉鋼操作采用經驗煉鋼模式,在冶煉過程中加入的各種造渣材料、冷卻劑等基本上是憑經驗粗略估算,冶煉終點命中率低,各項指標不理想。如何實現在無副槍設備下的自動煉鋼,成為擺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難題。
2016年該事業部在產線引進智能煉鋼技術,作為煉鋼團隊的“領頭羊”,王樹海打破傳統經驗束縛,積極投身“兩化融合”建設,在產線扎實推進科學煉鋼新技術,支撐產線高效率、高質量運行。
那段時間,他一上班就主動與智能煉鋼技術攻關團隊人員交流,學習自動煉鋼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有時為了弄懂一個技術點,即使下了班他也要追著技術人員請教學習。“技術人員傳授的先進煉鋼經驗給了我莫大的啟示,一些經驗誤區迅速得到了轉變,‘科學煉鋼’理念已經扎根在我的內心。”王樹海回憶起當時的經歷,滿是自豪。
在項目試驗過程中,他帶領自己的班組按照智能煉鋼技術攻關團隊要求,從轉爐氧槍槍位控制到加料過程控制,不斷試驗嘗試。此后,在深入研究冶煉不同品種鋼時,各種原材料的成分和加入時機,為技術人員優化系統積累了大量數據。最終,在大家的努力下,1#轉爐在無副槍、無爐氣定碳等動態檢測裝置的前提條件下,成功實現了“一鍵式”自動煉鋼控制技術水平。
目前,智能煉鋼技術已經在產線成熟應用,有力推動了客戶與產品“兩個結構”再優化走向快車道。
沖鋒在前在優化中提升效率
2018年是河鋼宣鋼大力踐行“提高效率、提檔晉級”的關鍵之年,為有效提高轉爐生產效率,王樹海把重點放在縮短生產周期上,嚴格執行“一分鐘管理”,持續推進系統優化,最大限度縮短轉爐冶煉時間和輔助時間。
攻關中,王樹海帶領班組找差距,補短板,積極開展“一倒放鋼”率攻關,不斷優化操作,大膽嘗試新設備、新工藝,使轉爐生產節奏不斷加快。特別是在推行大流量氧槍試驗過程中,王樹海沖鋒在前,他準確掌握新氧槍噴頭參數,針對氧槍供氧強度增大的實際,合理調整氧槍控制槍位和冷料加入時機以及加入量,確保冶煉過程穩定、高效。經過近一個月的試驗,轉爐吹煉時間縮短了近1分鐘。
接下來的關鍵就是減少輔助時間。為此,他們想到了增大出鋼口內徑,減少出鋼時間的方案。為準確掌握好出鋼時間與合金料加入時機,保證鋼水成份均勻,王樹海逐步增加出鋼口內徑,從160毫米到170毫米,再到180毫米,每一次試驗他都精準統計出鋼時間,仔細計算合金料加入時機,認真分析每種口徑優缺點,最終使放鋼時間縮短了近2分鐘。
百舸爭流勇者勝!“作為一名老爐長,我將進一步弘揚河鋼塞鋼‘時代楷模’精神,永葆河鋼人的激情和活力,持續推進科學煉鋼、完善關鍵指標,最大限度釋放“一爐一機”潛能,在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再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