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原中船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董強則建議,放松修船廢鋼的海關監管。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大船集團山海關船舶重工公司鉗工馬加友亦持相同觀點。
長久以來,我國廢鋼回收加工企業經營規模小,生產設備陳舊,生產技術落后,廢鋼質量問題頻出,經營效率低下,導致我國廢鋼資源利用程度落后于發達國家。不過,近期市場供給端的不確定性導致鐵礦石現貨價格大幅上漲,充分利用廢鋼的呼吁再次引起市場關注。
據記者了解,本月中旬至今,鐵礦石期現貨價格一直維持上漲態勢;期貨方面5月22日鐵礦石I2009合約創出734元/噸的新高。
加快廢鋼產業發展
目前國內廢鋼產業發展總體處于初級階段,廢鋼產業進入門檻低,集中度低,難以實現規模化生產,導致成本偏高、資源轉化為實際產出少。另外廢鋼企業增值稅傳導機制不暢,各地優惠政策力度不一,對廢鋼企業發展形成制約。
與此同時,廢鋼標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難以落地,不利于廢鋼產業做大做強;進口廢鋼受政策影響呈逐年減少趨勢,不利于鋼鐵企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經營發展目標。
相關部門已經注意到這些問題。2015年工信部發布《鋼鐵產業調整政策》提出,到2025年,我國煉鋼的廢鋼比要達到30%的目標,廢鋼鐵加工配送體系基本建立。
全國人大代表、華菱集團董事長曹志強表示,伴隨著2015年政策紅利落地,我國廢鋼產業發展的趨勢向好,提升的空間很大,正迎來重大發展轉折期。國家應在產業政策、稅收調整、標準完善、進出口政策管制等方面進一步明確和細化推進廢鋼產業發展的支持措施。
曹志強表示,國家在政策引導和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上,應把廢鋼的戰略資源屬性充分體現,促進普通民眾充分認識廢鋼回收的意義。例如建立全國廢鋼資源數據庫,鼓勵鋼鐵企業向上游延伸產業鏈,引導社會各類資本進入廢鋼拆解加工行業,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避免惡性競爭,努力實現廢鋼資源“可收盡收、收好用好”。
針對廢鋼產業存在的問題,他建議國家政策層面補充完善廢鋼加工產品的用途分類標準,促進廢鋼回收加工企業提高精細化管理和專業化運營水平;完善廢鋼加工企業環保標準要求;制定進口廢鋼標準。與此同時,適當放開廢鋼進口政策管制,建議國家將廢鋼調出“限制進口類貨物管理目錄”,作為普通可自由進口貨物管理,拓寬廢鋼資源供應渠道,為提升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
此外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修船國家,占世界市場份額的40%。全國政協委員、原中船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董強建議,放松修船廢鋼的海關監管。
該建議源于2018年12月25日,四部委發布“關于調整《進口廢物管理目錄》”的68號公告,對外籍船舶修理拆除的廢鋼等固體廢物從《非限制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目錄》調入《限制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目錄》,自2019年7月1日起執行。
董強表示,從2019年7月1日執行68號公告到現在,國內修船企業普遍積壓了大量修理外籍船舶拆除的廢鋼等固體廢物。目前總量已超過10萬噸,而且還在繼續增加。這個問題已使中國修船企業的持續生產經營面臨困難。
董強建議,修船廢鋼的海關監管由“一般貿易”改為“修船除外”。即外籍船舶修理產生的廢鋼等固體廢物不是進口洋垃圾,不應按照“一般貿易”監管。上述廢鋼等固體廢物的處理,應該實行“修船除外”。長遠來看,有序調整廢鋼監管法規,解決修船行業難題。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大船集團山海關船舶重工公司鉗工馬加友也建議,國家相關部委調整修改外籍船舶修理廢鋼處置相關適用政策,明確外籍船舶在境內維修、改裝產生的廢鋼鐵等固體廢物,準予在境內貯存、轉移、利用和處置,不按照進口固體廢物管理,無需辦理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
增強鐵礦石定價話語權
我國國產鐵礦石的品位較差,價格較高,現在每年需要進口10億噸鐵礦石,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和巴西的四大礦山:必和必拓、力拓、FMG和淡水河谷,缺口的部分由印度、南非、俄羅斯、蒙古等非主流礦山補足。其中每年進口澳大利亞礦石達到6億噸以上。
近日澳外長馬克佩恩威脅對我國鐵礦石“斷供”,可能對礦石的供給造成較大影響。
從事進出口外貿企業的包文君對記者表示,類似于澳大利亞這種資源出口型國家,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非常高,澳大利亞鐵礦石、農產品、煤炭都高度依賴中國市場,每年的貿易逆差達到700多億美元,所以“斷供”的言論實屬不妥。
業內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目前監測的國內電爐產能利用率81.69%,已略高于正常水平。根據測算,按年10億噸鋼產量,國內長流程廢鋼添加量約1.3億至1.35億噸,電爐用廢鋼量約7000萬噸。目前國內廢鋼積蓄量1.4億噸,即廢鋼缺口為6000萬噸。如果全部進口,理論上可以替代進口鐵礦石近1億噸,即便無法實現6000萬噸全部進口,少量進口仍可以緩解對鐵礦石的依賴。
近期鐵礦石價格持續上漲,中國鋼鐵工業協會(CISA)主席在政協會議上建議,中國應設定一個“國家戰略目標”,以將其國內鐵礦石產量保持在總需求的20%以上占比。
他還敦促增加廢鋼的收集和利用,并表示有關方面正在制定廢鋼的國家標準,該標準將允許廢鋼作為資源而不是受限制的固體廢物進入中國。
目前我國廢鋼鐵利用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根據國際回收局(BIR)統計資料,2019年美國、歐盟、日本的煉鋼廢鋼比分別大于70%、50%、30%,而我國僅為21.67%。廢鋼被列入《限制進口類固體廢物目錄》后,進口大幅減少,從2009年1369萬噸下降到2019年18萬噸。(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