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攀鋼集團了解到,2013年攀鋼集團虧損53.8億元,年底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3%。
另外,在2013年度,其中財務費用就有30億元,銀行不給到期貸款展期,連攀鋼研究院的新增貸款的年利率也從5%左右上升到了8.8%。攀鋼集團總經理張大德日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也對上述數據進行了確認。
攀鋼集團作為三線建設的一部分,有著先天不足。因戰略考量而生的攀鋼集團,在市場中處于劣勢地位,這讓攀鋼集團總經理張大德感到焦慮。
另外,隨著鋼鐵產能過剩現象的出現,鋼鐵進入中國的限制性產業目錄,技術紅利已經喪失殆盡。
“鋼鐵走不通了,只能靠釩鈦。”這是攀鋼控虧減虧的希望所在。
消失的技術紅利
攀枝花的鐵礦是釩鈦磁鐵礦,普通高爐冶煉高鈦型釩鈦磁鐵礦的世界難題,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曾三次把攀西高鈦型釩鈦磁鐵礦送到前蘇聯進行試驗,均被蘇聯專家判定為“呆礦”,沒有經濟利用價值。
經過科技攻關,攀鋼最終還是突破了普通高爐冶煉高鈦型釩鈦磁鐵礦的關鍵技術,打破國外專家“呆礦”的斷言,為攀鋼開發攀西釩鈦磁鐵礦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此基礎上,攀鋼不斷完善和提升高爐冶煉技術,并研發成功“釩鈦磁鐵礦高爐強化冶煉”新技術,在入爐礦品位偏低的條件下,高爐利用系數達到國內同類高爐先進水平,該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攀鋼享受“普通高爐冶煉高型釩鈦磁鐵礦”的技術紅利長達40多年。不過,隨著鋼鐵產能過剩現象的出現,鋼鐵進入中國的限制性產業目錄,技術紅利已經喪失殆盡。
據業內人士透露,脫硫成本導致噸鋼成本比其他鋼廠高20元,物流成本132元/噸,比鞍鋼還高,比沿海更高,鐵路運價噸公里每漲1分錢,攀鋼集團就要多花費3億元的成本,鐵路已經連續兩次上調運價,讓攀鋼多付出了數億元的運輸成本。
另外,攀鋼集團是高耗能的企業,現在某些選礦廠的用電價格,已經超過0.6元/千瓦。攀枝花從省政府為一部分用電爭取到了計劃電價政策,為包括攀鋼在內的釩鈦企業提供過渡,過渡期從2012年開始2017年止,只有五年。
攀鋼集團一直在控虧,2012年虧了70多億元,2013年虧了50多億元,力求今年虧得更少一些。
控虧的辦法之一是裁員。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底,在冊職工87542人,在崗職工78800人。張大德稱,攀鋼有正式工,還有勞務工。現在鼓勵子公司裁員,當年裁掉的員工,工資額100%留在子公司,次年留50%,如此激勵子公司裁員。
希望靠釩鈦翻身
疲于鋼鐵的攀鋼集團明確,“鋼鐵走不通了,只能靠釩鈦”。氯化法鈦白就是其重點攻關的項目之一,然而因杜邦的狙擊,前途晦暗難明。
攀鋼集團海綿鈦生產線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可以用鈣鎂含量高的攀西鈦資源為原料,實現了攀西鈦資源在高端鈦產品中應用的突破。但是在技術突破后,遭遇了市場下滑,投資33億元的海綿鈦項目,2014年項目轉固定資產后,會讓攀鋼多虧損3.2億元。成本與售價每噸倒掛1萬元,產能發揮嚴重不足。
張大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攀鋼集團近年來進行了一系列碎片化的創新。除此之外,攀鋼集團已經儲備了金屬鈦熔煉、鈦材軋制、鈦合金制造、殘鈦回收利用等技術,形成熱軋鈦卷、冷軋鈦卷的批量生產能力,從而成為全球第一家打通整個鈦產業鏈的企業。張大德認為,從高爐渣提鈦的技術產業化后,攀鋼集團有靠鈦翻牌的潛力。
攀鋼研究院院長唐利稱,高爐渣碳化-氯化中試線則隱含著重大科技利好。產業化后可將鈦的利用率提高近30個百分點,而且可與海綿鈦、氯化法鈦白實現技術嫁接,進而實現從低品位鈦資源到高端鈦產業的技術跨越。如果這條線能夠成功,不亞于普通高爐冶煉高鈦型釩鈦磁鐵礦的技術。
試驗區暫未能惠及攀鋼
雖然釩鈦是戰略性資源,但是附著的鋼鐵產業是限制性產業。現在鋼鐵行業融資環境每況愈下。張大德說,鋼鐵融不到資金,釩鈦在上市公司,融來的錢集團公司很難用到,雖然可以通過財務公司周轉,但是總量不能太大。現在只能通過鞍鋼集團轉貸。
攀枝花市一位主管政府官員說,即便不能進入鼓勵類目錄,但是也不要進入限制類目錄,攀鋼集團有其特殊性。
其實,攀西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一度在國家戰略層面被弱化,直至去年3月份,“攀西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獲批。張大德想利用這個機會獲得資源稅計征辦法調整、直購電等政策來為攀鋼集團的技術創新贏得時間。
唐利稱,攀西釩鈦磁鐵礦仍然是難以駕馭的礦產資源,要實現綜合利用,不僅需要成熟的技術路線,還要實現經濟效益才能持久。然而現階段的投入,主要靠企業,國家幾乎沒有投入,攀鋼集團虧損嚴重,無法快速推進技術創新。
攀枝花當地政府人士認為,現在攀鋼集團的投入,跟當初國家科工委、計委牽頭,調集生產、科研、高校攻關普通高爐冶煉高鈦型釩鈦磁鐵礦的技術比,相形見絀。
雖然攀枝花政府曾提出利用試驗區獲批的契機,推動釩鈦產業科技創新目標,但是苦于“攀西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暫沒能展開實質性的工作,釩鈦龍頭攀鋼集團尚不能從“試驗區”獲得任何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