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普式新加坡鋼鐵及進入亞太區編輯李紅梅在北京媒體見面會上表示,目前國內鐵礦石生產企業面臨一系列的窘境,其中之一就是成本過高。據冶金礦山協會估算,中國國內礦山企業生產完全成本估算低于100美元的占65%;100-120美元/噸占15%,其他高于120美元/噸,最高的每噸成本甚至達到140-150美元,這個價格遠高于目前的進口礦價。
國內礦成本較高的原因在于自然資源。李紅梅指出,全國鐵礦資源儲量785億噸,但大多為貧鐵礦,平均品位不到30%,最低僅有11-12%,采選成本大。此外,露天礦資源有限,國內礦正在逐步由露天轉入地下,導致固定資產投入增加。
另一方面是在于礦山的稅負較重,目前國內礦平均稅負大約在22-25%。或相當等于大約200元/噸,進一步提高了國內礦的成本。
鑒于國內礦的情況,此前幾年鋼企掀起了一輪海外尋礦的熱潮,寄希望于海外權益礦解決資源供給和帶來利潤回報。但結果并不令人滿意。
據業內人士估算,目前澳礦的成本每噸在30到40美元,如果成本噸價為50到60美元,仍然有利可圖。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我國境外投資的鐵精礦離岸成本為每噸80美元,到岸成本每噸在90美元以上。
趙紅梅則對新浪財經表示,中國進入海外礦山的時機相對較晚,固定投資和攤付成本較高,尤其是在非洲沒有成熟鐵路和港口的地區,成本降大大增加。
中信泰富在西澳項目就是一個例子。有業內人士曾經批評,其成本價格已經達到每噸100美元,再加上運輸費用和澳元波動,運回來也毫無成本優勢。“虧不虧都要開采,非常尷尬”。
3月末,國產鐵精礦價格為833.18元/噸,進口鐵礦石(粉礦)到岸價格為112.15美元/噸。對比鐵礦時價格可以看到,這樣的國內礦成本對于進口礦并沒有競爭力,而且一旦進口礦價跌至100美元/以下,國內礦承壓不小而三大礦則有足夠的降價空間。
然而即使這樣,工信部和行業協會對于鐵礦石自給率的決心并沒有動搖。計劃設定要將中國鐵礦石自給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50%的目標。
2013年全國鐵礦石累計產量僅有14.5億噸,而海外權益礦量更是只有2.7億噸,如何提高自給率解決資源保障問題仍是規劃的重點。
今日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長苗治民在冶金工業規劃院關于上述規劃的研討會中表示,鐵礦石對于鋼鐵行業而言就像是人的糧食、工業的石油,資源保障問題至關重要。而2016~2025年是我國鋼鐵行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也將是我國鋼鐵消費達到峰值后的行業發展轉變時期,鐵礦消費及資源保障問題也將發生新的變化,這也是我們在中長期發展規劃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他還稱,境外礦開發利用也是資源保障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國內礦、國外礦的使用比例問題,業界一直存有爭議,境外礦保持多大比例是合適的,境內礦保持多大的開采比例是經濟的,境內礦的過度開采可能造成的資源浪費、成本提升及環保問題都是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應該予以關注的問題。
據悉,目前編制工作組目前已經對國內礦山行業發展的問題進行了整體梳理。而牽頭單位之一的中國冶金礦山協會將中國鐵礦石資源分為10個區域,將于今年年底完成資源和生產企業的摸底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