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規模增長近四成 “一圈兩中心”功能初顯
近年來,大商所始終聚焦產品開發、技術驅動、生態圈建設三大主線,扎實推進期貨現貨結合、場內場外協同、境內境外連通,在新時期探索場內及場外衍生品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新路。
鋼鐵原燃料行業作為大商所產品布局的重點板塊和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領域,相關場外業務已覆蓋鐵礦石、焦煤和焦炭三個品種,上線標準倉單、非標倉單、基差交易、商品互換四項業務。“一圈兩中心”建設啟動以來,截至今年11月底,鋼鐵原燃料板塊場外業務規模達到22億元,同比增長41%。分業務看,基差交易占比最高,達到48%,主要是因為隨著鐵礦石期貨的成熟,越來越多的產業客戶開始利用期貨價格作為定價基準;商品互換增速最快,同比增長68%,顯示了疫情之下部分無法直接參與期貨市場的企業通過場外工具管理風險的需求日益增強;非標倉單業務也受到市場廣泛關注,交易規模超過2億元。
除上述場外業務外,大商所圍繞鋼鐵原燃料等品種板塊構建全場景、一站式價格信息中心,通過場外平臺門戶網站、場外平臺App、DCE財訊通發布場外行情,并與海港大宗、山東大宗、蘭格鋼鐵等開展期現數據合作,進一步豐富價格信息構成。為給產業鏈企業參與提供更多便利,場外行情還在萬得、文華等渠道同頻發布。
匯聚優質資源 共建鋼鐵原燃料生態圈
一年來,大商所發揮國家金融基礎設施優勢,不斷匯聚行業優質資源,初步搭建起鋼鐵原燃料生態圈的四梁八柱。
作為生態圈的核心,鋼鐵原燃料板塊的場外會員數量從15家增至27家,不到一年時間會員數量幾近翻番。這其中就有鞍鋼股份、天津建龍、河鋼國貿、南鋼國貿、海南礦業、杭州熱聯等國內鋼鐵、礦山龍頭企業,初步形成包括礦山、貿易商、鋼廠、風險管理公司在內的貫穿產業鏈上中下游的生態圈基本架構。對此,國信金陽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余曉東認為,場外會員體系可以看作是面向整個實體經濟的“告示板”,一些極具行業影響力的龍頭企業作為會員參與場外業務,向市場傳遞出積極的交易信號,對引導和鼓勵更多企業參與進來具有重要作用。
為進一步豐富生態圈建設資源,大商所還積極引入現貨平臺,與北鐵中心共建鐵礦石非標倉單業務。據悉,北鐵中心將依托其超過3億噸鐵礦石現貨交易量、500余家會員企業的全球最大鐵礦石現貨平臺優勢,逐步推動會員企業參與鐵礦石非標倉單市場。雙方還將在此基礎上探索建立會員評級和共享互認機制,共同推動期現市場全方位結合發展,促進構建健康的產業生態。
完善業務模式 助力大宗商品保供穩價
今年以來,受國際疫情、進出口貿易及產業政策影響,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鋼鐵原燃料產業鏈保供穩價壓力劇增。大商所胸懷“國之大者”,有針對性地開展場外業務優化工作,以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的服務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以基差交易業務為例,業務上線初期僅支持交易商之間進行基差交易。隨著場外市場的逐步完善,越來越多的企業客戶也希望能利用大商所場外平臺與交易商進行線上基差交易。為充分響應市場呼聲,今年11月大商所推出了基差業務分層次交易模式,將交易商與客戶之間的友好信任關系引入場外平臺,從而突破了原有交易體系,有效擴大了業務服務范圍,有利于帶動中小企業參與鐵礦石等相關品種的基差貿易。交易所在此基礎上探索為交易商與客戶之間的基差貿易提供個性化服務,將進一步強化期貨在相關行業定價機制演變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服務大宗商品保供穩價。
作為“一圈兩中心”規劃的重要組成,同步推出的非標倉單業務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大商所傾聽市場意見,及時總結運行經驗,在上線將滿一周年之際對業務進行了七大方面的優化。這些優化既有鐵礦石塊礦非標倉單要素表這樣的創新舉措,也有縮短交收周期、優化結算與查詢功能等功能體驗的提升,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實體企業參與效率、降低參與成本。
為進一步完善場外工具箱,大商所自10月起上線鐵礦石標準倉單交易業務,并推出了協商掛牌交易方式。業務的上線不僅為鐵礦石標準倉單交易流通提供了安全便利的通道,還與鐵礦石倉單服務工作的優化升級形成“組合拳”,場內場外協同,助力期貨功能發揮。
海南礦業貿易部銷售高級主管李鵬夫對期貨日報記者表示,公司從2017年開始參與期貨套保業務,4年來一直在嘗試學習,摸索出了一套適合自身的套保模式。大商所開展“一圈兩中心”建設,為公司探索新型貿易和避險模式提供了全新的平臺。
對于未來發展,大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大商所將繼續銘記“腳踏實地、大膽探索,努力走出一條成功之路”的囑托,圍繞“一圈兩中心”目標加強場外市場建設,并通過場外交收倉庫建設、支持金融機構提供配套服務等方式為生態圈建設賦能增效,進一步促進鋼鐵原燃料產業健康發展,服務大宗商品保供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