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煤價不斷下跌,煤企的盈利能力大不如前。以煤炭大省山西省為例,今年1月份至2月份煤炭行業經營持續困難,虧損達40億元。“煤老大”的地位首次被電力超越。
日前,山西省統計局發布1月至2月山西工業經濟運行報告。報告顯示,1月至2月,山西省電力工業實現利潤25.2億元,同比增長44.8%,占全省工業利潤比率為69.6%。其中,煤炭工業、焦炭工業、有色金屬工業過半數企業虧損,煤炭工業虧損40.2億元。
與行業大面積虧損相呼應的是,煤企的資產負債率也在攀升。此外,由于處于買方市場,煤企的承兌比例也驟增。尤其是焦煤企業,承兌比例更是高達70%。這讓本就接近虧損的煤企的資金鏈更加不堪重負。
煤炭企業難言樂觀
煤企的盈利萎縮不止山西的煤炭企業,近期有報道稱,在我國產煤大市內蒙古鄂爾多斯市310座生產技改煤礦中,目前已停產煤礦66座,達到1/5以上,這讓一季度銷售持續下降的該市煤炭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
內蒙古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認為,這樣的事實,讓曾于2012年占據中國1/5產煤量的鄂爾多斯,難言“樂觀”。
鄂爾多斯煤炭局的銷售數據似乎也在印證著該市煤炭業的“低迷”。該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該市共銷售煤炭1.2012億噸,同比減少1392萬噸,減幅10%;全市煤炭綜合平均售價245元人民幣/噸,同比降低49元/噸,降幅15.3%;實現銷售利潤約36億元,減幅62%。
今年以來,環渤海5500大卡動力煤均價下調100元/噸,降至530元/噸。這個價格與860元/噸的最高價位相比,縮水330元/噸。
從港口庫存、進口量、海運費等多個指標綜合分析,目前煤炭價格仍未見底,預計今年二季度會出現新一輪下降。
進入2014年后不久,動力煤、焦煤價格齊齊下跌,煤炭企業經營困難。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路耀華表示:“目前煤炭企業經營面臨的困難較大,短期內供大于求問題突出。煤企的利潤下降,大型企業平均負債率為66.96%,一旦超過70%就很危險,經營風險將大增。”
“內憂外患”加劇
中投顧問煤炭行業研究員邱希哲對記者表示,煤炭行業的困境愈發嚴重,煤價走勢不佳、供需關系失衡,煤炭企業的生存環境大幅惡化,資產負債率、現金流等指標也表現不佳,部分煤企已經被迫從該領域撤出去,而無法及時撤退、只能堅守待命的煤企會遭受更嚴重的損失,煤炭行業所面臨的“內憂外患”會更加可怕。
邱希哲認為,煤炭行業的內部問題早被提及多次,但至今仍未有效解決,落后產能、過剩產能的淘汰工作依然壓力不減,安全問題仍然嚴重。同時,煤炭產業作為部分地方經濟基礎,國家層面推動多項舉措加快產業兼并重組工作,常因上下政策之間的不協調性會阻礙整個產業的升級工作,煤制氣、煤層氣等核心產品早被忽略。
邱希哲對記者表示,從煤炭企業的角度來看,煤炭行業的外患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進口煤的沖擊仍不容忽視,盡管煤價下調已將進口煤的競爭力大大削弱,國內煤企非常樂于并善于大打價格戰,但整個產業的整體運行效率卻非常低下,應對進口煤的良好機制仍未建立;第二,下游產業受到政策調控,需求端短期內無法回暖,國家層面的刺激性政策不會大張旗鼓的出臺,加之水電的黃金發電周期已經到來,煤企能否安全度夏則未可知。
煤價下行空間已不大
中煤能源煤炭銷售中心執行董事宮清超表示,2014年,煤炭黃金10年已正式宣告結束。未來一段時間國內煤炭行業將進入低價位,低盈利階段。
“當前國內煤炭價格下跌幅度已遠遠超過了國內煤炭企業能夠承受的界限,煤價底部已現,繼續下行空間已經不大。”宮清超表示。
如何在嚴峻形勢下保持競爭優勢,是煤炭企業面臨的難題。宮清超認為,煤炭行業傳統的盈利模式已經難以為繼,煤炭企業需加快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實現煤炭產品從單一燃料向燃料與原料并重轉變,同時著重成本管理,堅持集約化發展,由追求質量規模向質量效益轉變。
從中長期趨勢分析,路耀華認為,“考慮國家不斷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主要煤炭消費地區需求將受到抑制,但替代能源技術成熟度和經濟可行性有待進一步提升,全國煤炭需求將繼續保持小幅增長。”
今年煤價走勢何去何從,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信息處處長馮雨表示,2014年上半年全國煤炭市場供需總量寬松、結構性過剩的態勢還難以改變;下半年,煤炭供給或將趨于總體平衡,行業經濟運行或將有小幅回升,另外也不排除個別煤種、部分時段會出現供應穩中趨緊的情況。
邱希哲則認為,從產業鏈角度來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維持電力、鋼鐵、建材和化工行業持續增長的良好勢頭,使煤炭產業鏈下游行業保持平穩增長,維持煤炭工業較高的景氣度。在各級政府積極推進煤炭產業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的大環境下,未來國內煤炭企業市場集中度將顯著提升,煤炭市場競爭格局也將得到根本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