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先進企業全面產線對標,是河北鋼鐵集團近一個時期的重要工作。
4月份,河北鋼鐵集團邯鋼公司煉鐵部生產技術科主管高遠,帶著噸鐵燃料比504.8千克的指標成績,赴寶鋼、濟鋼、梅鋼等廠家對標,這樣的噸鐵燃料消耗已達到同行業先進水平。
“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離集團和公司的要求還有不少差距。向更先進的企業學習,對出差距,全面趕超。”該部部長盧建光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告訴《中國冶金報》記者。
對于邯鋼煉鐵部而言,第一季度的工作成果不僅僅是生產成本同比降低了3635萬元。鋼鐵產業節能減排工作的重點在煉鐵系統,因為該系統能耗占企業總能耗的70%以上,又是鋼鐵企業的生產源頭,所以降低原燃料消耗、科學經濟冶煉是鋼鐵企業降本增效、節能減排的必然選擇。
精細操作貴在持之以恒
一個企業成功與否,精細化管理是關鍵。尤其是對大型煉鐵高爐而言,其穩定的生產和低成本的冶煉,與精細化密不可分。
從事煉鐵管理和技術研究20多年的盧建光,對現代大型化高爐的技術操作制度有著自己的理解:“根據我廠4座高爐的生產特點,核心工作就是全面推行精細化管理。”
“原有的傳統小高爐操作理念,主要體現在對操作制度不講究、不細化、不量化,只要有風、有氧、有產量就行?,F在的大型高爐操作,更講究制度的量化,操作非常精細,控制偏差達到最小。”盧建光認為,“高爐爐容越大,對操作制度的要求就越苛刻、越精準。”
該部8號高爐車間主任楊占海對此體會深刻。該高爐爐容為3200立方米,是邯鋼最大的高爐。今年初以來,高爐日產一直穩定在7900噸以上,噸鐵燃料比控制在502千克以內,指標在國內同爐型對比中處于領先水平。
成績因何而來?楊占海直言:“緣于持之以恒的堅持精細化操作。”
該車間丙班上料工趙玉慶,在4班之間開展的上料布料圈數準確率競賽中,創造了連續7小時準確率100%的最高紀錄,名列排行榜榜首。“保證布料圈數準確無誤,是保障高爐精準布料的關鍵。我們通過勤觀察、勤調整,結合物料粒度變化和稱量誤差,及時調節料流閥設定角度,從而保證焦炭16圈±0.2圈、礦石13圈±0.2圈的準確率。”這份精細化操作態度的感染力,從4班競賽不斷翻新的紀錄中,可見一斑。
該部上料大組長劉學鋒在競賽中制定了布料圈數平均值偏差控制標準,規定不同小時的圈數偏差平均值分別控制在±0.2圈、±0.1圈等區間范圍內,使各個時段的操控都有了數值依據和標準,杜絕出現較大偏差。
該部工長張杰每次接班時都要按要求填寫高爐平均料流、燃料比、風量、水溫差、爐溫等重要參數的操作預期值,在交班后還要填寫以上參數的實際值,然后再依次核算各參數實際與預期偏差,并逐項分析原因。“看似繁瑣,但有了這些基礎數據作支撐,就能準確把握高爐的調劑方向,保證爐況長期穩定順行。”
摸清高爐“脾氣”精準操作
制度是穩定生產的基礎,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要求。
盧建光對高爐操作制度詮釋了這樣的觀點:“高爐具有人性化特點,結構設計與人體相仿,對應有爐頂、爐喉、爐缸、爐腹等部位。所以,高爐操作制度最終也要追求自然規律化,操作更精準”。
該部在高爐上部操作制度中,遵循各種爐料自然堆放的規律,然后根據爐喉大小和爐容級別再具體調整。“不同的物料自然堆角不同,比如礦石、球團礦易滾動,自然堆角大;焦炭不易滾動,自然堆角小。如果用同樣角差來布料,帶寬也會不同。”生產技術科主管高遠解釋道。因此,各個高爐在實際操作中,都會結合自身特點,通過調整布料角度來適應各種物料的自然堆角規律,達到布料的“和諧統一”。
該部追求“1/3爐喉半徑寬度平臺加中心漏斗”的布料模式。為保證料面形狀的穩定性,技術操作人員嚴格遵循爐料連續、平穩、順暢下降的規律,來選擇布料的初始角度和最大角度。“布料最大角是高爐布料中最關鍵的一個角度,選擇準確與否,對高爐操作至關重要。”高遠著重強調了這一點。
為準確定位布料最大角,該部高爐只要有休風機會,技術人員就做布料落點軌跡實驗,找出基本落點數據。然后再根據生產中探尺表現、爐墻溫度變化趨勢,適時調整布料角度,達到最適合本高爐的布料最大角。“經過多次實踐摸索,8號高爐布料最大角度設定為43.5度。這個角度可以滿足高爐每個橫截面氣流被充分利用的要求,達到燃料比逐步降低的效果。”該高爐車間技術主管侯健介紹說。
除此之外,該部在下部調劑中同樣追求自然規律化。送風制度遵循穩定送風比概念,即爐容不同,所需風量不同,但送風比要保持相同。目前,該部2000立方米級高爐送風比穩定在1.9~2.0,3000立方米級高爐送風比穩定在1.70~1.75。“高爐生產是動態的,每一項標準都不可能一成不變,都要根據爐況接受能力在一定范圍內調整,以適應條件變化,但不能偏離這個范圍,否則會打破原有的平衡,破壞爐況的穩定。”高遠這樣解釋對制度自然規律化精準操作的理解。
系統化管理向縱深延伸
企業要想穩步健康的發展,一套適合該企業發展的系統化管理,是支撐企業科學發的關鍵。
“煉鐵管理不是單純的高爐管理,著眼點必須是整個煉鐵流程的系統化管理。”盧建光告訴記者。
外圍對高爐影響很大,尤其是原燃料。原燃料發生波動,高爐必將隨著波動,打破穩定的生產。過去,高爐爐長、工長只盯著爐子,對焦炭、燒結、塊礦球團等原料關注不夠,經常是來什么料吃什么料,主動超前管理的意識不強。翻開以往的生產日報,僅涉及燒結、高爐生產中一些簡單的常規數據,缺乏指導燒結、高爐生產的工藝過程參數。
從去年開始,該部制定了延伸管理制度,讓爐長、工長走出去,實地了解原料情況。“我主要是跟蹤焦炭冷強度、熱強度的取樣、制樣和檢測過程,還有料場焦炭卸車、堆放情況,這些數據對指導我們生產很重要。”5號高爐工長霍志軍說,他去料場沒幾趟,就發現鋪料時料層只有150層。但料層越多料越均勻,煉鐵部立即與貯運中心溝通,如今料層達到了350層,混勻料的穩定性、均勻性大幅提高。
隨著系統化管理的深入,該部生產日報不斷擴版,高爐增加了入爐原燃料篩分數據、焦炭結構、爐料結構、有害元素負荷和開堵鐵口時間等,燒結增加了返礦率、白灰消耗、機速、料層、內返、負壓。在原燃料質量和庫存信息中,各料場的原燃料庫存量、成分分析、配比情況一目了然。多種數據的積累,為該部穩定生產提供了直觀有效的指導依據。
經濟技術指標的水平,無疑是衡量高爐操作者對高爐技術操作水準和制度理解程度的一把標尺,考量著企業精細化管控的手段和能力。“煉鐵部下一階段的目標,是將系統化管理的范疇延伸到設備、安全、環保、事故管控等多個方面,編織一張更為精細化的全方位覆蓋網絡,為高爐生產創造更加穩定的環境和更加先進的技術經濟指標,向著低成本經濟冶煉努力探索。”盧建光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