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發展始終以改革開放作為整個發展的基本路徑,那么在4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每一次的三中全會都在不同層面,不同領域推進了整個中國的發展。
“三中全會標志性的主題都是圍繞著改革來展開的。”林尚立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說,“到目前為止有兩次三中全會開創了時代,一次是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的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叫新時期;第二次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相信這一次的三中全會將開啟中國式現代化新進程,也將是具有歷史意義的。”
這位多次參與過黨的重要報告文件起草工作的智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性的歷史征程,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國家、2050年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這是中國人上百年的夢想,要實現這樣的夢想,就必須有高質量的發展,就必須有更具活力的、更具創造力的發展。
一、發展要靠解放“兩力”推動
林尚立認為,目前改革核心實際上是兩個解放的問題,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即如何讓新的生產力得到充分釋放,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效應,構建與新的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治理形態;第二就是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這關系到與經濟緊密相連的社會公平正義,以及民生保障。
“中國發展到今天靠這‘兩力’來推動,就是生產力和社會活力,是通過解放‘兩力’來保持中國持續的、穩定的、有效的發展。”林尚立續言,這“兩力”來源于哪里?就來源于持續不斷的改革,來源于通過改革的制度創新釋放,使“兩力”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制度障礙被消解、被消除。“中國改革有它內在的邏輯,中央文件所強調、所貫徹的基本思路,是要把中國的改革持續進行到底,這既有新時代的任務和主題使命,但也有一脈相承的理念和原則。”
二、預計將涉四方面問題
圍繞著解放兩個力量來展開,林尚立詳解指出,即將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預計會涉及到以下四方面問題:首先是創新。如何解決中國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問題,創新能力沒有,改革就不能把科教興國戰略落到實處,科教興國戰略落不到實處,高質量發展就沒有保障。二十大報告特別強調科教興國,這就涉及到科技體制改革、人才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這是關鍵,高質量發展核心是創新,新質生產力核心也是創新。“如果改革不能解決創新的問題,改革就難以抓住要害,所以這是可以很明確做出判斷的。”
第二是市場。市場要有活力,市場要一體化,國內市場、國際市場就要聯動起來。如何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功能得以釋放,道理也是很清楚。有創新的活力動力,有市場的活力,國家不可能不興盛。從二十大報告就能看出后續市場改革的方向。
第三是治理。如何使整個國家治理和國家發展,民生保障依然保持在有序范圍,使中國之治得以延續,以治理促發展,以治理要效率、要質量。這就是改革要去進一步規范的,比如說要解決公平正義的問題,解決就業問題等。第四是民生幸福。民生問題涉及到衣食住行,醫療保障,城鄉融合,鄉村振興,教育就業等一些相關問題,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很關鍵的任務。
“我們經過探索,也付出代價,終于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種自覺的背后,一個最大的自覺就是,充分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必須在不斷變革中謀求新的動力,拓展出新的空間,創造新的體制機制,贏得新的發展機遇。所以說改革開放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非常重要的密碼。”林尚立說。
三、投身灣區建設 香港將參與國家騰飛
談及香港在未來國家改革開放大局中的發展前景,林尚立指出,融入國家大局是香港發展最大的機遇,也是最大的戰略空間。內地不僅有廣闊的市場,也有大量人才,整個國家戰略也為香港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國際空間和國際舞臺。
林尚立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為香港融入國家戰略提供了非常大的戰略舉措。很多國家都靠灣區的建設和發展實現國家的發展騰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香港融入到大灣區建設,香港也將參與國家騰飛的歷史進程。
香港至今仍有兩大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一是在國際化程度和國際規則方面,在國際的參與度上有其獨特優勢。二是在金融以及在人才集聚方面也有其獨特優勢。同時香港也是溝通中西文化的重要橋梁。“這種優勢不會隨時代的變遷而衰落,只要香港發展,這種優勢越來越強。無論是國家的發展,還是大灣區的建設都需要有這種優勢。”
展望香港未來的發展,林尚立強調,香港的天地很大。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河套也好,深圳也好,既是香港發展的支撐,也是香港發展的腹地,一切都有賴于香港如何在國家發展大戰略當中形成香港的大格局,也就是形成香港發展的大手筆。
四、推動制度型開放 與世界市場更好融合
“進入新時代以后,適應新形勢、把握新特點,我國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談及制度型開放,林尚立指出,所謂制度型開放就是指開放進入到更深更實質性的層面,也就是如何按照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當今世界發展的基本規則來展開,發揮中國大市場效應與世界市場更好融合。同時也使中國與世界的市場經濟運行慣例更好地銜接,從而使資本的流動、技術的交流、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在這一過程當中,商務和法律制度規范都能夠達到更高水平。
“外國的資本、技術、知識、企業等,在中國的經營和發展都能夠得到很好的制度規范和法律保障,這是中國面向世界一個很基本的戰略舉措,也是一個開放型大國理應去完善和發展的地方。”林尚立表示,中國的開放跟世界有機地連為一個大市場,實現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循環聯動的新發展體系,這樣的制度型開放使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中國企業與世界企業以及技術和知識的交流更加暢通、更有保障。
中國的市場經濟不是封閉的,而是與世界相通,如何把市場中多種制度規則融通起來也需改革來解決。一定意義上講,強調制度型開放,不是簡單的市場問題和空間問題,而是強調改革開放本身進入到制定規則和具體的制度性規范層面,如果把它建設好,那么國際資本、全球的合作與交流就有制度的平臺和法律保障,有一個很好的銜接,這是改革的要求。
他續指,中國作為一個現代化強國還應該在制度、體制機制方面對人類社會有所貢獻,為世界市場提供新的治理機制、新的運行規則。如果中國的開放能達到這樣的層面,世界在中國所獲益的不僅僅是市場,還有新的制度規則,新的確定性和穩定性,因此制度型開放所具有的含義是非常豐富的。
五、持續推進改革 使制度更有效更合理
林尚立指出,改革開放歷史是發展所帶來的,是探索帶來的,是成功所啟示的,也是中國共產黨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背后的法寶。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就沒有未來。
林尚立說,進入新時代,中國以制度建設持續推進改革,成立深化改革委員會。十九大以前每月召開一次會議,由總書記親自來推動改革。十九大后每兩個月開一次會,持續推進改革。二十大后,正系統地謀劃新的全面改革。“也就是整個的發展過程,改革是不停步的,改革是不停頓的,改革是具體的,改革是在日常發展中持續展開的。這就是它很成功的一個地方,持續進行改革,使得整個發展在改革當中不斷展開,使這個制度更加有效,更加合理,更加莊嚴。”
談及新時代治國理政,林尚立認為,總書記開創了新時代,把治國理政提升到一個新高度。這個新高度就在于它有一套非常智慧非常有效的治國理政的理論、體系與方略。十九大講的方略,就是有一個非常宏大穩定的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相協同,科學有效地推進。再就是全面從嚴治黨,既抓領導也抓隊伍。反腐斗爭使整個隊伍干事創業更加有效,更為重要的是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推進黨的事業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