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是企業永恒的主題,向一流特鋼企業行進的河北鋼鐵集團石鋼把改革貫穿于質量管理的全過程,不斷創新管理方式。2015年初,他們提出改革創新新舉措,將盛行于國外制造業的質量“零缺陷”活動引入企業,開啟質量管理新模式,提升公司產品的質量實力。今年2月份,綜合成材率完成97.6%,超計劃1%。
每一名職工都是主角
在質量“零缺陷”活動推進過程中,石鋼公司改革考核導向,不再簡單地設置質量單項獎,而是將綜合KPI考核中的質量KPI比例提高到60%。KPI系數是個集體業績指標,它用以考核一個團隊的共同業績,反映團隊所有成員齊心協力的效果,與單項獎相比,更注重團隊的協調與合作。
同時,公司陸續下發了《質量提升管理計劃》、《質量教育培訓制度》、《質量標準化崗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借鑒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強化各級各層的質量意識。
如今在公司,在導向的作用下,職工整體的質量意識都在提升。“導向的傾斜,讓職工由原來的僅僅關注本崗位本職的工作轉變為大家相互督促著確保產品質量,崗位與崗位、工序與工序之間的協調互動被充分地調動起來。”技術中心品質管理部綜合室主任任亞東這樣說。
3月9日上午,軋鋼廠中棒工序百米軋線上軋機轟鳴,冷床上從亮紅到暗灰一字排開的棒材宛如光譜般絢麗。這些棒材是補產的出口磨球鋼。
這批磨球鋼的表面缺陷就是由一名軋鋼工在產線發現的,當時,這名職工立即通知調度室叫停生產,此后,圍繞缺陷一系列“探源”行動也隨之展開。
“在這部追求‘零缺陷’的大戲中,每一名職工都是主角。對待質量問題,我們堅持‘對內開誠布公,對外百分之百合格’,任何一個小環節出了問題都會造成質量缺陷,我們必須刨根問底。”軋鋼廠技術工程師盧永發說。這批磨球鋼缺陷不多,但公司卻當作“大事”處理,不查明原因決不放過。“這是客戶的要求,更是我們職工的要求!”
質量意識和水平全面提升
這些天,技術中心副總開發師陳紅衛在研發鋼種的同時,還在為開展工序能力指數競賽的事情忙碌著,這一“新型”勞動競賽的建議是她在新春黨員座談會上提出的。
“質量‘零缺陷’并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共同努力,在理念和操作上不斷加強,在質量缺陷‘趨近于零’的路上,我們才會越走越遠。”3月10日,在產品研發室的工作臺前,陳紅衛把現在的工作狀態描述為累并興奮著,她接著說,“我們的勞動競賽若是還局限于‘百分比命中率’,‘百分比合格率’,又怎么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呢?將標準和技術體現在生產操作者的身上,推動質量的意識和水平的全面提升,用工序能力指數替代過去的命中率和合格率理念,勞動競賽是一個很可行的方法。”
受到重視的并非只有陳紅衛的建議,今年以來,公司陸續修訂完善了十數個作業程序,將文件中的“選擇題”全部改為“判斷題”,每一個操作步驟都只有“是”和“否”兩種情況,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很直觀,讓職工一目了然。公司將安全管理追求“本質安全”的思路引入質量管理工作,讓質量也有了“本質保證”,讓生產出來的產品在理論上無限趨近于“零缺陷”。
工作標準完美,過程控制到位,但確保產品質量還要經過質量檢查這道關卡。為此,公司建立了四級質量檢查(公司級、廠(部)級、科(段)級和班組級)體系,并明確了各級質量檢查的內容、方法、頻次和記錄等要求,將質量掛牌內容進一步細化,完善了《產品質量檢查管理辦法》。同時,公司還把相關方納入公司質量管理體系中進行統一管理,使得各單位在質量“零缺陷”活動實現了步調一致、整齊劃一。
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對
“今天,鐵水成分控制的好,適合生產低磷鋼。”3月11日上午,煉鋼廠轉爐冶煉平臺上光影變幻,300噸低磷鋼XTCr5B正在冶煉。現場“蹲點兒”的煉鋼工段技術段長張紅衛告訴記者,“冶煉低磷鋼,對鐵水品質要求高,鐵水磷含量不能高。現在是全公司‘一盤棋’生產低磷鋼,煉鐵廠從源頭抓起控制入爐料配比,安全生產管控中心依據每日鐵水條件安排日排產計劃,煉鋼廠再根據具體爐況安排生產。”
“我們則通過執行‘雙渣法’、前期倒渣和保持適當的爐渣硬度等規范操作,有效地控制了鋼中磷含量。”平臺上指揮吹氧的煉鋼工李紅占說道。開展質量“零缺陷”活動以來,公司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對。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做所寫,記所做,他們的低磷鋼技術攻關取得了可喜成績,低磷鋼([P]≤0.015%)合格率由95%提高至100%。
說起低磷鋼冶煉攻關的成功,煉鋼廠廠長助理楊鋒功頗有心得,他說:“這源于我們‘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對’的心態。”開展質量“零缺陷”活動以前,許多人都認為是人就會犯錯誤,所以對工作中的缺陷和不合格產品總保持著容忍的態度。而質量‘零缺陷’思想就是要挑戰這種傳統觀念。“低磷鋼冶煉攻關,再次印證了質量‘零缺陷’理念的真諦,產品生產過程中真正的浪費是沒有在客戶端抓需求,而是退居后端抓‘救火’。如果我們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對,那些浪費在補救工作上的時間、金錢和精力是可以避免的。”
隨著質量“零缺陷”活動氛圍愈加濃郁,公司的質量實力也顯著提升。3月13日,公司軸承鋼一舉通過了軸承行業領軍公司的二方資格審核。在審核末次會上,該公司專家表示:“經過一個多月的改進,與上次相比,公司質量管理工作進步很大!”
每一名職工都是主角
在質量“零缺陷”活動推進過程中,石鋼公司改革考核導向,不再簡單地設置質量單項獎,而是將綜合KPI考核中的質量KPI比例提高到60%。KPI系數是個集體業績指標,它用以考核一個團隊的共同業績,反映團隊所有成員齊心協力的效果,與單項獎相比,更注重團隊的協調與合作。
同時,公司陸續下發了《質量提升管理計劃》、《質量教育培訓制度》、《質量標準化崗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借鑒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強化各級各層的質量意識。
如今在公司,在導向的作用下,職工整體的質量意識都在提升。“導向的傾斜,讓職工由原來的僅僅關注本崗位本職的工作轉變為大家相互督促著確保產品質量,崗位與崗位、工序與工序之間的協調互動被充分地調動起來。”技術中心品質管理部綜合室主任任亞東這樣說。
3月9日上午,軋鋼廠中棒工序百米軋線上軋機轟鳴,冷床上從亮紅到暗灰一字排開的棒材宛如光譜般絢麗。這些棒材是補產的出口磨球鋼。
這批磨球鋼的表面缺陷就是由一名軋鋼工在產線發現的,當時,這名職工立即通知調度室叫停生產,此后,圍繞缺陷一系列“探源”行動也隨之展開。
“在這部追求‘零缺陷’的大戲中,每一名職工都是主角。對待質量問題,我們堅持‘對內開誠布公,對外百分之百合格’,任何一個小環節出了問題都會造成質量缺陷,我們必須刨根問底。”軋鋼廠技術工程師盧永發說。這批磨球鋼缺陷不多,但公司卻當作“大事”處理,不查明原因決不放過。“這是客戶的要求,更是我們職工的要求!”
質量意識和水平全面提升
這些天,技術中心副總開發師陳紅衛在研發鋼種的同時,還在為開展工序能力指數競賽的事情忙碌著,這一“新型”勞動競賽的建議是她在新春黨員座談會上提出的。
“質量‘零缺陷’并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共同努力,在理念和操作上不斷加強,在質量缺陷‘趨近于零’的路上,我們才會越走越遠。”3月10日,在產品研發室的工作臺前,陳紅衛把現在的工作狀態描述為累并興奮著,她接著說,“我們的勞動競賽若是還局限于‘百分比命中率’,‘百分比合格率’,又怎么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呢?將標準和技術體現在生產操作者的身上,推動質量的意識和水平的全面提升,用工序能力指數替代過去的命中率和合格率理念,勞動競賽是一個很可行的方法。”
受到重視的并非只有陳紅衛的建議,今年以來,公司陸續修訂完善了十數個作業程序,將文件中的“選擇題”全部改為“判斷題”,每一個操作步驟都只有“是”和“否”兩種情況,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很直觀,讓職工一目了然。公司將安全管理追求“本質安全”的思路引入質量管理工作,讓質量也有了“本質保證”,讓生產出來的產品在理論上無限趨近于“零缺陷”。
工作標準完美,過程控制到位,但確保產品質量還要經過質量檢查這道關卡。為此,公司建立了四級質量檢查(公司級、廠(部)級、科(段)級和班組級)體系,并明確了各級質量檢查的內容、方法、頻次和記錄等要求,將質量掛牌內容進一步細化,完善了《產品質量檢查管理辦法》。同時,公司還把相關方納入公司質量管理體系中進行統一管理,使得各單位在質量“零缺陷”活動實現了步調一致、整齊劃一。
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對
“今天,鐵水成分控制的好,適合生產低磷鋼。”3月11日上午,煉鋼廠轉爐冶煉平臺上光影變幻,300噸低磷鋼XTCr5B正在冶煉。現場“蹲點兒”的煉鋼工段技術段長張紅衛告訴記者,“冶煉低磷鋼,對鐵水品質要求高,鐵水磷含量不能高。現在是全公司‘一盤棋’生產低磷鋼,煉鐵廠從源頭抓起控制入爐料配比,安全生產管控中心依據每日鐵水條件安排日排產計劃,煉鋼廠再根據具體爐況安排生產。”
“我們則通過執行‘雙渣法’、前期倒渣和保持適當的爐渣硬度等規范操作,有效地控制了鋼中磷含量。”平臺上指揮吹氧的煉鋼工李紅占說道。開展質量“零缺陷”活動以來,公司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對。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做所寫,記所做,他們的低磷鋼技術攻關取得了可喜成績,低磷鋼([P]≤0.015%)合格率由95%提高至100%。
說起低磷鋼冶煉攻關的成功,煉鋼廠廠長助理楊鋒功頗有心得,他說:“這源于我們‘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對’的心態。”開展質量“零缺陷”活動以前,許多人都認為是人就會犯錯誤,所以對工作中的缺陷和不合格產品總保持著容忍的態度。而質量‘零缺陷’思想就是要挑戰這種傳統觀念。“低磷鋼冶煉攻關,再次印證了質量‘零缺陷’理念的真諦,產品生產過程中真正的浪費是沒有在客戶端抓需求,而是退居后端抓‘救火’。如果我們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對,那些浪費在補救工作上的時間、金錢和精力是可以避免的。”
隨著質量“零缺陷”活動氛圍愈加濃郁,公司的質量實力也顯著提升。3月13日,公司軸承鋼一舉通過了軸承行業領軍公司的二方資格審核。在審核末次會上,該公司專家表示:“經過一個多月的改進,與上次相比,公司質量管理工作進步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