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一家鋼鐵企業能夠做到“零排放”,可能大家不太相信,但在河北前進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零排放”已經成為現實。用董事長馬西波的話說:“我們這里廢氣變成了錢,廢渣變成了磚,廢水實現了循環轉!”
11月8日,在前鋼集團廠區,記者經過的所有路上都剛剛灑過水。“這可不是應付你們采訪,廠區有5臺灑水車,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在廠區作業,以便控制地面揚塵。”前鋼集團總經理劉洪濱說。
而控制地面揚塵只是一個“治標”措施,前鋼集團的“治本”措施是對每一個“產生三廢的環節”進行治理。在“廢煙廢氣”治理方面,前鋼投入2.4億元,建設煤氣回收利用項目,生產過程中的高爐煤氣和轉爐煤氣,作為二次能源全部實現回收利用;在余熱利用方面投入1.8億元,在國內率先對燒結機煙道高溫風箱余熱進行回收后發電,高爐沖渣水余熱、轉爐煙道余熱、白灰窯尾余熱和加熱爐煙道余熱也都實現了回收利用。
對于如何循環利用生產中產生的廢煙廢氣和余熱,前鋼集團一直孜孜以求。近日,由馬西波主持研發的《連鑄機熱坯高溫熱能回收利用裝置》獲得國家專利。這項專利提供一種回收利用連鑄機熱坯高溫余熱的方案,可以巧妙地有效利用連鑄機二冷區及切前區連鑄熱坯所散發的熱量,并將其輸出與軋鋼加熱爐配套使用,該方案還可以對加熱爐連鑄坯進行加熱,經計算與常溫助燃空氣相比,加熱每噸鋼坯可節省高爐煤氣3.94Nm3,節能效果非常顯著。
目前,前鋼集團利用燒結余熱發電已實現噸燒結礦發電18.5kwh,居行業先進水平;在煉鐵廠實施TRT發電,并已在煉鋼廠實現了負能煉鋼。
鋼鐵工業是高排放行業,其主要排放就包括固體廢棄物,細分為高爐渣、鋼渣、轉爐塵泥等,容易造成環境污染。但在前鋼集團,這些廢棄物“各有去處”:高爐渣、鋼渣作為雙摻超細粉、鋼渣混凝土砌塊的原料,生產水泥、磚;轉爐塵泥及煉鋼、軋鋼產生的氧化鐵皮因為含鐵較高,全部回用于燒結配料回收鐵資源;燒結機頭除塵灰用于提取氯化鉀,不僅減少粉塵排放量,也為生產鉀肥提供原料。
“我們有2家全資子公司,河北前進冶金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雙摻超細粉,霸州市固強混凝土有限公司生產鋼渣混凝土砌塊;去年8月,省發改委認定霸州公司生產的鋼渣混凝土砌塊為國家鼓勵的資源綜合利用項目。”馬西波介紹。鋼鐵企業是用水大戶。但前鋼集團在生產環節已經全部使用城市中水和雨水。為利用城市污水處理廠中水,前鋼投資5000余萬元建設了570萬m3廢水深度處理項目,采用膜處理工藝,對中水進行深度處理后,已經可以達到飲用水標準,這些水被直接用于高爐冷卻等生產環節;投資1.2億元進行了分級供水及水循環使用改造,6條供水管網將中水、地下水、一級除鹽水、二級除鹽水、濃鹽水、蒸汽冷凝水按各系統對水質的不同要求進行分級供水,使用后的水再送至廢水深度處理項目經處理后回用,實現了工業用水的串聯梯級使用、循環利用。
在前鋼2000多畝廠區內,一套完善的雨水回收系統有效地工作著:將道路雨水和屋頂雨水匯流后一起流至6000m3的雨水收集池,池內雨水經過水泵輸送至水處理調節池,與中水勾兌后,作為水處理原水,經廢水深度處理項目處理后作為廠區循環水補水使用。這些“參與生產的雨水”每年達60萬m3,能煉30多萬噸鋼。區域水循環使前鋼集團的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7.81%,去年噸鋼耗新水為1.96t,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前鋼集團的年產能是400萬噸,但多年來他們一直將產量控制在360萬噸左右。馬西波說:“1-9月的鋼產量是266.66萬噸,并不是產品沒有市場,目前企業所有的環保設施都是按照400萬噸配套設計的,如果超產能生產環保設施就不能承受,就會造成過度排放,而這種過度排放會10倍高于正常生產。當企業生產和環境發生矛盾時,我們寧可犧牲產量,絕不能犧牲環境;寧可犧牲企業效益,絕不能犧牲社會效益;寧可犧牲市場,也絕不能污染環境。”循環理念帶來的是綠色效益。在當前低迷的市場形勢下,前鋼集團1-9月份銷售收入達到74.2億元,上繳稅金2.89億元,實現利潤1.61億元。
馬西波還有一個更大的“循環夢”:充分挖掘和規模開發企業大量余熱余能,轉化為社會需要的蒸汽、熱水和電能,減少社會煤炭能源消耗和由此產生的大氣影響;充分利用前鋼集團的技術力量和設施平臺,消納社會產生的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變廢為寶;最終使企業成為社會和城市和諧共生的有機組成部分,實現更大范圍、更寬領域的循環、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