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年,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商品市場最大的消費國、生產國以及進出口國,但中國企業對全球商品市場的定價影響力仍然十分有限。令人欣喜的是,中國商品市場的國際化進程有望今年提速。
5月20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2015亞洲年會在香港舉行。商品領域的互聯互通和LME在內地設立倉庫等成為與會人士關注的熱點。
事實上,港交所在2012年底斥資18億英鎊將LME收于囊中后,一直在積極拓展商品期貨業務。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自收購LME之后,港交所進行的一系列投資和改革已初見成效。今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LME的收入同比翻番達到6.47億港元,貢獻了港交所一季度總收入的23%。
“從前些年開始我國期貨的交易量就已經很大了,在世界范圍都是排得上的,只不過交易并沒有實現與國際的接軌。LME被港交所收購以后,港交所出于自身的考慮,希望在期貨市場也能夠實現開放和互通,畢竟LME是一個很賺錢的公司,而且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也很大。”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國際金融系副教授攀登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道。
攀登指出,具體怎么開放可能還需要討論,由于商品期貨跟普通投資者離得稍微遠了一些,而國內商品期貨的交易還涉及到很多個人投資者,個人投資者又相對理性不足,因此想要實現商品期貨市場的互聯互通需要更多地考慮一下對機構的幫助,爭取為相關機構提供一些便利。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滬港通和深港通為個人投資者創造了很多機會,而我個人認為,商品期貨本身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不太適合個人投資者,因此我們應該做的是想方設法讓企業獲得更多的便利和更大的收益。”攀登解釋道。
對于市場比較關注的“LME在內地設立倉庫”問題,LME行政總裁莊敬賢當日在年會上表示,希望未來能與內地商品期交所分享市場成長成果。他透露,LME已多次與上海期貨交易所就在內地設立交割倉庫進行商討,但何時能成事取決于市場和監管當局。
對此,李小加表示,LME非常希望能實現“零”的突破,在內地設立倉庫對內地企業對沖風險有好處,“但考慮到此舉可能會對內地交易所產生影響,目前還沒達成共識,正在尋求共贏點”。
攀登也認為,期貨市場的國際化需要按部就班地進行。如果商品通落實得很順利,未來中國內地的投資者就可以在香港或LME交易商品期貨,而商品期貨必然存在交割的問題。“我認為交割倉庫一定要設置在內地,LME在全世界都有交割倉庫,那么內地也應該有。”
不過攀登提道,我國在法律和政策上有相關規定,境外的交易所不能在中國內地設立交割倉庫。但是LME被港交所收購以后還算不算是境外的交易所,這是一個需要被討論的問題。交割倉庫能否實現便利化其實是實現商品通的一個基本條件,如果這點無法落實的話,將來期貨市場想要實現與世界的互聯互通也是不現實的。
實際上,商品領域的合作正在不斷地進行嘗試。據悉,大連商品交易所[微博]正在與港交所洽談關于鐵礦石期貨合約結算價授權的合作事宜。這意味著,鐵礦石期貨有望成為內地市場繼原油期貨后的第二個國際化品種。
大商所理事長李正強在LME2015亞洲年會上表示,中國證監會[微博]今年首次提出了“特種商品期貨”概念,將原油、鐵礦石等作為內地商品期貨市場開放的首批品種,“目前,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工信部、證監會等政府部門都在積極推動鐵礦石期貨國際化,希望年內能實現”。
2013年10月,大商所掛牌上市鐵礦石期貨合約,向海外幾家主要交易所提供的、以現金結算的指數型合約發起挑戰。根據交易所數據顯示,大商所今年4月鐵礦石期貨成交量升至1860萬手(18.6億噸);相比之下,今年3月與去年4月的成交量分別為1000萬手和760萬手。
攀登對記者表示,商品試點的方法是值得一試的。選取幾種商品先開放,看看會不會出現問題,如果有問題的話能不能補救,這個步驟很正確。另外,選擇鐵礦石也是經過慎重考慮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買家,雖然我國是最大的消費者,但是定價權卻一直沒有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因此我國把鐵礦石作為一個開放的試點,以此來逐漸掌握定價權,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步。
李小加在年會上也說道,“目前來看,國內現貨市場的期貨化程度仍然比較低,在倉儲、倉單管理、流通環節還存在很多改善的空間,我們希望通過商品互聯互通幫助中國大宗商品的進口商和消費者在現貨市場的定價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但是也要注意商品品種的選擇,像原油、鐵礦石等是值得推行商品期貨國際化的商品,但是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商品比如美國的可可和牛肉,以及中國的雞蛋就并不適合。”攀登提醒道。
據悉,LME已經在研究推出新產品,其中包括稀有金屬期貨。
那么,我國的商品期貨市場國際化的推進是否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呢?“我覺得在具體討論我國期貨市場國際化的問題上,現在已經不處于借鑒別國經驗的階段了,因為整體來看這是一個涉及到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問題。我覺得商品通可以先在自貿區范圍內的企業中間有限度地開放,然后再逐漸實現對全國的企業中普遍開放。”攀登對記者表示。
攀登認為,未來的世界市場一定是越來越開放的,中國的經濟總量也會逐漸增加,需要對世界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因此在期貨市場國際化道路上的不斷推進絕對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也符合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具體如何操作、選擇哪些商品進行試點以及將來會出現的一些風險,都需要今后不斷地進行調整和補充,但是這些都是非常有價值的路徑。
5月20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2015亞洲年會在香港舉行。商品領域的互聯互通和LME在內地設立倉庫等成為與會人士關注的熱點。
事實上,港交所在2012年底斥資18億英鎊將LME收于囊中后,一直在積極拓展商品期貨業務。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自收購LME之后,港交所進行的一系列投資和改革已初見成效。今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LME的收入同比翻番達到6.47億港元,貢獻了港交所一季度總收入的23%。
“從前些年開始我國期貨的交易量就已經很大了,在世界范圍都是排得上的,只不過交易并沒有實現與國際的接軌。LME被港交所收購以后,港交所出于自身的考慮,希望在期貨市場也能夠實現開放和互通,畢竟LME是一個很賺錢的公司,而且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也很大。”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國際金融系副教授攀登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道。
攀登指出,具體怎么開放可能還需要討論,由于商品期貨跟普通投資者離得稍微遠了一些,而國內商品期貨的交易還涉及到很多個人投資者,個人投資者又相對理性不足,因此想要實現商品期貨市場的互聯互通需要更多地考慮一下對機構的幫助,爭取為相關機構提供一些便利。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滬港通和深港通為個人投資者創造了很多機會,而我個人認為,商品期貨本身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不太適合個人投資者,因此我們應該做的是想方設法讓企業獲得更多的便利和更大的收益。”攀登解釋道。
對于市場比較關注的“LME在內地設立倉庫”問題,LME行政總裁莊敬賢當日在年會上表示,希望未來能與內地商品期交所分享市場成長成果。他透露,LME已多次與上海期貨交易所就在內地設立交割倉庫進行商討,但何時能成事取決于市場和監管當局。
對此,李小加表示,LME非常希望能實現“零”的突破,在內地設立倉庫對內地企業對沖風險有好處,“但考慮到此舉可能會對內地交易所產生影響,目前還沒達成共識,正在尋求共贏點”。
攀登也認為,期貨市場的國際化需要按部就班地進行。如果商品通落實得很順利,未來中國內地的投資者就可以在香港或LME交易商品期貨,而商品期貨必然存在交割的問題。“我認為交割倉庫一定要設置在內地,LME在全世界都有交割倉庫,那么內地也應該有。”
不過攀登提道,我國在法律和政策上有相關規定,境外的交易所不能在中國內地設立交割倉庫。但是LME被港交所收購以后還算不算是境外的交易所,這是一個需要被討論的問題。交割倉庫能否實現便利化其實是實現商品通的一個基本條件,如果這點無法落實的話,將來期貨市場想要實現與世界的互聯互通也是不現實的。
實際上,商品領域的合作正在不斷地進行嘗試。據悉,大連商品交易所[微博]正在與港交所洽談關于鐵礦石期貨合約結算價授權的合作事宜。這意味著,鐵礦石期貨有望成為內地市場繼原油期貨后的第二個國際化品種。
大商所理事長李正強在LME2015亞洲年會上表示,中國證監會[微博]今年首次提出了“特種商品期貨”概念,將原油、鐵礦石等作為內地商品期貨市場開放的首批品種,“目前,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工信部、證監會等政府部門都在積極推動鐵礦石期貨國際化,希望年內能實現”。
2013年10月,大商所掛牌上市鐵礦石期貨合約,向海外幾家主要交易所提供的、以現金結算的指數型合約發起挑戰。根據交易所數據顯示,大商所今年4月鐵礦石期貨成交量升至1860萬手(18.6億噸);相比之下,今年3月與去年4月的成交量分別為1000萬手和760萬手。
攀登對記者表示,商品試點的方法是值得一試的。選取幾種商品先開放,看看會不會出現問題,如果有問題的話能不能補救,這個步驟很正確。另外,選擇鐵礦石也是經過慎重考慮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買家,雖然我國是最大的消費者,但是定價權卻一直沒有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因此我國把鐵礦石作為一個開放的試點,以此來逐漸掌握定價權,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步。
李小加在年會上也說道,“目前來看,國內現貨市場的期貨化程度仍然比較低,在倉儲、倉單管理、流通環節還存在很多改善的空間,我們希望通過商品互聯互通幫助中國大宗商品的進口商和消費者在現貨市場的定價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但是也要注意商品品種的選擇,像原油、鐵礦石等是值得推行商品期貨國際化的商品,但是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商品比如美國的可可和牛肉,以及中國的雞蛋就并不適合。”攀登提醒道。
據悉,LME已經在研究推出新產品,其中包括稀有金屬期貨。
那么,我國的商品期貨市場國際化的推進是否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呢?“我覺得在具體討論我國期貨市場國際化的問題上,現在已經不處于借鑒別國經驗的階段了,因為整體來看這是一個涉及到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問題。我覺得商品通可以先在自貿區范圍內的企業中間有限度地開放,然后再逐漸實現對全國的企業中普遍開放。”攀登對記者表示。
攀登認為,未來的世界市場一定是越來越開放的,中國的經濟總量也會逐漸增加,需要對世界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因此在期貨市場國際化道路上的不斷推進絕對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也符合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具體如何操作、選擇哪些商品進行試點以及將來會出現的一些風險,都需要今后不斷地進行調整和補充,但是這些都是非常有價值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