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產學研新路 承擔國家課題研究
今年3月30日,對于河鋼承鋼來說是個喜慶的日子。這一天,河鋼承鋼與中國科學院聯合研發的國家973計劃項目課題“高鉻釩渣亞熔鹽法釩鉻高效提取分離與污染控制技術”實現產業化轉移,世界首條亞熔鹽高效提釩產業化示范項目在河鋼承鋼開工建設,將于年內轉化成年產5萬噸級的現實生產能力。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對河鋼承鋼亞熔鹽高效提釩產業化示范項目給予高度評價:“該項目使釩鉻資源的利用率提高15%—20%以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可從源頭上控制“三廢”的產生,實現高效清潔生產,將帶動我國乃至世界釩資源加工制備技術向綠色清潔生產轉型。”
釩和鈦屬于稀有金屬,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十二五”期間,國家《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鼓勵四川攀西、河北承德地區釩鈦資源的綜合利用。河鋼承鋼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與國內知名院校對接,通過實行課題負責制,讓一線技術專家與科研院校研究學者,共同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釩鈦材料的清潔生產及高附加值產品開發項目。針對我國缺乏航空航天級釩鋁合金產品,釩氮合金產品需要升級換代目標要求,以承德豐富釩鈦磁鐵礦資源及河鋼承鋼釩鈦鋼鐵產業與技術為基礎,先后完成了氮化釩鐵、豎爐氮化釩、釩鋁合金(航空航天級)等高檔釩合金材料的高效清潔制備技術與產業化開發,實現了釩鈦磁鐵礦資源伴生元素的延伸與有效利用及高檔、特種航空材料的進口替代,并建立了工業化生產運行裝置,制定了世界首個氮化釩鐵生產標準。形成的釩渣焙燒生產五氧化二釩的方法、一種保障豎爐裝置能夠連續生產氮化釩的方法、一種釩鐵合金清潔生產工藝等8項科研成果以其在釩材料制備方面獨特的創新性,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與此同時,河鋼承鋼與中國科學院過程研究所共同承擔國家863計劃子課題“提釩尾渣鐵組分富集與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和國家973計劃項目子課題“高鉻釩渣亞熔鹽法高效提取分離與污染控制”,建立聯合實驗室,推動了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杜浩表示:“與河鋼承鋼的技術合作,樹立了院企合作的新樣本,有力推動了中國釩鈦產業的技術升級,走出了一條產學研優勢互補,讓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的新路。”
優化人力資源 優質人才向產線傾斜
博士李蘭杰是河鋼承鋼釩鈦技術方面的科研骨干。而他工作的“主場”并不在實驗室,而是在生產一線。破解產線技術難題、研發高端釩鈦產品是他的工作重心。2015年,通過兩年產線上的數據積累及攻關探索,成功開發了“釩化工系統釩元素高效利用集成創新技術”“釩液鈣法提釩清潔新工藝”等技術,累計實現創效2000余萬元。對于未來,李蘭杰信心滿滿:“我將帶領團隊努力打造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河鋼股份釩鈦產業示范園區”,打造國際化釩鈦戰略產業,引領釩鈦產業技術發展方向。”
在河鋼承鋼像李蘭杰一樣扎根產線的技術大拿并不在少數,而這得益于河鋼承鋼管理思路的轉變。產線是企業的制造核心,如何更加充分地調動讓科研人員創新熱情,更好地服務于產品升級是河鋼承鋼管理層始終思考的問題。2014年以來,河鋼承鋼積極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將優秀技術人才配置到產線,鼓勵專業技術人才深入產線、扎根產線,逐步形成了技術領先、創新意識強的人才隊伍。不斷完善專業技術專家管理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修訂《專業技術專家績效管理辦法》,對專家進行績效考核和重新聘任管理,2015年公司評聘專家60名,形成瞄準科技創新前沿領域的專家隊伍。
熱軋卷板事業部技術專家田鵬對于產線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從最初的主攻高強鋼筋冶煉技術,到而今高端卷板開發,產線始終是他成長的沃土。由他主研的含釩高品質卷板工藝創新及系列品種開發技術,使釩鈦資源得到更加充分利用,先后開發了25個釩微合金化卷板新產品,形成了獨特的含釩鋼種冶煉和軋制工藝,豐富了國內含釩鋼種類,填補了多項生產工藝空白,該技術榮獲2015河北省科技進步獎。同時有由他主研的釩氮比控制技術、以釩強化替代錳強化和低吹氮氣代替氬氣等新技術,有效降低了含釩鋼種的生產成本,促進了品種鋼生產的高效進行,大大提高了超貧釩鈦磁鐵礦的綜合利用率。談及扎根產線開展技術研究的經歷,田鵬說:“河鋼承鋼人才培養機制,充分調動了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為我們施展才華搭建了廣闊平臺。”
發揮技術帶頭人作用 營造全員創新氛圍
“鋼水冶煉情況怎么樣?”“成分指標滿足要求,出鋼溫度恰到好處,元素含量全部命中!”“注意鋼水溫度,提副槍,出鋼!”5月4日10時許,“徐國明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5月份技術比武正式拉開帷幕,在參賽者、3號轉爐爐長張子健的指揮下,一爐鋼水冶煉完畢。
“徐國明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是河鋼承鋼首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今年以來,該工作室在全國鋼鐵行業技術能手、熱軋卷板事業部冶煉作業區副作業長徐國明的帶領下,緊緊圍繞“市場”和“產品”兩大主題,以培育高端人才,推動產品升級為目標,通過“以點帶點,以點帶面,以面織網”的階梯式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開展大師講堂、課題攻關和技術比武等活動,培養了一大批技術骨干,為1780生產線產品結構調整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
據徐國明介紹,今年以來,該工作室先后解決了IF鋼、馬口鐵、汽車面板鋼等高端品種生產難題36項,申請專利12項,獲得省級創新成果7項,成功開發新品種26個,涉及汽車用鋼、低合金高強鋼、高端冷軋基料、耐候鋼和超薄規格帶鋼五大系列高端品種,使1780生產線品種鋼比例提高60%以上。
像徐國明一樣帶領職工勇攀創新高峰的故事在河鋼承鋼每天都在上演。近年來,煉鐵部“白國成技能大師工作室”,采取理論知識集中授課和實際操作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對爐前工大鐵量生產組織、熱風爐自動燒爐操作等重點環節進行技能培訓,通過“一對一”的導師帶徒培養模式,建立階段式培訓機制,營造了崇尚學習、全員創新的濃厚氛圍。剛剛過去的5月份,“白國成技能大師工作室”積極探索大噴煤高富氧冶煉新技術,促進了多項經濟技術指標的持續提升。全月燃料比同比降低1.87千克/噸,煤比同比提高5.72千克/噸,世界最大的2500立方米釩鈦礦高爐穩定周期達到41個月,均實現歷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