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采訪中發現,本鋼集團“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這一營銷理念的提出,并不僅僅基于營銷工作范疇,更立足于本鋼集團建立的文化體系和經營理念轉變的基礎上,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本鋼集團經過科學研究和充分論證,制訂出臺了“十三五”規劃。而在其指導思想中,本鋼集團提出要“實現本鋼集團由鋼鐵制造商向鋼鐵材料服務商轉變”。這對于本鋼集團營銷工作而言,是一個大的理念轉變,要實現它,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分階段推進,而用“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這一營銷理念引領營銷服務,正是本鋼集團“實現由鋼鐵制造商向鋼鐵材料服務商轉變”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本鋼集團有本鋼集團的文化,本鋼集團這么大,每一個系統負責的業務又不一樣,因此業務職能、理念和導向也不一樣。比如采購系統研究的是怎么買的問題,銷售系統研究的是怎么賣的問題。買與賣正好是相對應的,當然不能用采購的思維去管理銷售。銷售在行業內又叫乙方,怎么樣讓甲方買乙方的貨,或者說是買了貨之后還能實現增值,這是銷售系統需要研究的問題。而從營銷發展趨勢看,服務無疑是解決銷售問題的關鍵。那么,作為服務龍頭的本鋼集團銷售系統,應該如何在營銷工作中扮演好“角色”,如何在營銷工作中更好地體現服務?仔細思量,確實有許多值得探究的問題。
從宏觀層面分析,本鋼集團所有的部門和子公司都是本鋼集團大戰略下子戰略的落實者。本鋼集團要“實現由鋼鐵制造商向鋼鐵材料服務商轉變”,這個戰略如何在銷售系統落實?從這個意義上,“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理念、一種文化、一種行動,更是一個規劃的問題。
從企業層面分析,服務是一種業務,做好服務不僅需要了解自身的產品,還需要了解同行業的同類產品。比如同樣的產品、同樣的鋼號、同樣的牌號,為什么賣高價的有人買,賣低價的反倒沒人要?同樣的規格、同樣的型號、同樣的尺寸,為什么不同廠家生產出來的產品不一樣?不了解這些,就無法為用戶服務,更談不上服好務。
與此同時,服務也是一種藝術。服務就不能虛情假意,既然是服務,就要懂得和舍得投入,投入心力、投入精力,要讓客戶感覺到確實是在為他著想。如果做不到全心全意投入,那就是假服務、真要錢,服務就是個幌子。銷售不是簡簡單單地簽個合同,比如把服務分為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務,作為銷售人員在售前開發市場,就需要知道客戶用什么產品,用什么產品性價比更好,用什么產品會成材率更高,如果找不到雙方的結合點,就無法開發市場。如果具備了這樣的能力,并發現了商機,還能提出有益于客戶的建議,客戶使用產品也確實用得還不錯,客戶沒有不用產品的道理。同理,售中和售后服務都是一樣的。任何產品都不是100%合格的,如果出現質量異議等問題怎么辦?這個時候考量的正是銷售人員的處理能力、處理藝術。
更重要的一點,服務更是一種管理。在企業管理中,最了解客戶情況的就是直接接觸客戶的銷售人員,銷售人員最了解客戶的需求,也最能聽到客戶的抱怨,同時他們的工作態度和行為直接影響客戶的感受。在這一點上,銷售人員不妨就要學會“分身有術”,不僅要站在企業角度考慮創造價值問題,還要站在客戶角度考慮服務問題。說到底,就是要通過服務創造價值,通過服務實現增值。也只有通過服務找到共贏點,才能讓合作更加長久。任何客戶都希望供方有持續的質量、成本改進能力,一旦選擇作為供方,就希望是一個永續的合作方,因為管理都是有成本的。
另外,從客戶層面分析,服務是一種態度,就像在飯店,飯菜做的好壞,上的快慢先不說,如果服務員摔摔打打、不理不睬,誰也不會愿意去這個飯店吃飯;服務也是一種業務,什么也不懂,給人家服務什么也不知道,服務根本無從談起;服務更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需要解答許多“?”比如,客戶在行業中是什么性質的企業?企業定位是什么?為什么要用我們的產品?用我們的產品,客戶能得到什么“好處”——是提高產品競爭力,還是提高材料利用率,還是得到較高的性價比……沒有這種能力是提供不了服務的。
面對風起浪涌的市場,作為銷售人員,如果不把服務作為骨子里的東西,永遠賣不好產品,就像有的飯店,客人明知道比別人家的貴,為什么愛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家飯店的各種軟硬服務到位了,客人花錢買的是一種體驗,所以才愿意去花這份錢。因此,銷售產品,銷售人員首先要解決自身服務問題,要在這個基礎上利用好銷售政策,做好市場價格、業務等其他方面工作。
可以說,“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是本鋼集團打贏市場戰爭的需要。市場瞬息萬變,要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找到合適的區域、合適的客戶及合適的產品銷售方向,在本鋼集團目前現有的工藝、生產、人員素質等條件下,把產品賣出好價錢,在市場博弈中贏得效益,迫切需要銷售系統的人員用“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的理念將自身素質和行動統一起來,做到入腦入心,言行合一。
當然,要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就像不可能指望一艘航母能夠像潛艇那樣靈活轉身。既要在銷售系統內部下大力氣解決問題積弊,堅持思想領先,通過理念滲透,快速行動,把“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牢固地樹立起來,還要考慮構建一個良好的后臺支持與服務系統,圍繞客戶構建大服務體系,通過整合本鋼集團內部資源,為銷售這個前臺提供最好的、最充分的輔助。
換句話說,做好服務,沒有后方的支撐顯然不行。如果交期不保、質量不保、供貨發錯……所有的服務一切都是“零”,不僅會給客戶造成重大損失,這個客戶也很可能從此“一去不復返”。銷售人員賣產品,賣的是企業的能力,包括工藝能力、設備能力、人員素質能力、管理能力等方方面面,也只有這些條件都具備了,服務才能有個好結果。本鋼集團要“實現由鋼鐵制造商向鋼鐵材料服務商轉變”,需要一整套系統的邏輯順序,采購為生產服務,生產為銷售服務,銷售為客戶服務,所有的部門為這三大體系服務,這樣循環起來,才能永續生存。
本鋼集團作為老國企,經歷過翹著腿賣鋼材的黃金時代,如今市場競爭殘酷,要改變思想觀念,變“坐商”為“行商”,由供應商變成服務商,不是一句話、兩句話,下個文件,說說就能辦到的。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有持久性,做好服務,同樣需要持久性,在持久中改變以往依靠習慣和經驗開展工作的方式和以往突擊式、運動式抓工作的方式,在持久中自然而然見到成效。也只有優質的服務,才會讓客戶更加放心地把合同交給我們。
透視本鋼集團的“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越發清晰地認識到,銷售沒有理念不行,銷售需要服務來增值。不同的觀點靠什么統一起來、凝聚起來,要靠共同發出的聲音,在本鋼集團這個聲音就是“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樹立“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的理念,不僅是本鋼集團戰略落實的具體舉措,也是市場殘酷競爭的一個反映,能簽來合同不容易,能簽到合同并賣到高價更不容易,市場壓力、銷售策略、文化定位……一切都要以服務為主線進行貫穿。任何時候的市場都是存在需求的市場,在所有都改變不了的情況下,要尋求市場突破,重點就要解決服務,重點就要從服務態度改變入手……
而本鋼集團的“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勢必會掀起一場“頭腦風暴”,推動本鋼集團加速“實現本鋼集團由鋼鐵制造商向鋼鐵材料服務商轉變”,開啟本鋼集團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合作伙伴關系”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