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還像以前一樣疲于設備故障處理,我們這些設備‘保健醫生’豈不是失職了。”點檢組組長何小鵬打趣說道。
在西昌鋼釩煉鋼廠,這支由15人組成的點檢組可是大名鼎鼎。他們擔負著3部脫硫扒渣裝置、4座轉爐、2座LF爐、1座RH爐的檢修維護工作,工作量可想而知。尤其在高難度品種鋼生產常態化的當下,設備功能精度稍微有點差池,都會嚴重影響產品的質量。然而,該點檢組員工不僅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而且在降本增效、技術創新、修舊利廢等方面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績。
攻克難題是件有趣的事
據何小鵬介紹,冶煉點檢組的點檢員大多是剛剛走出校園的畢業生。他們雖然缺乏現場經驗,但理論知識強、愛學習、愛專研,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對攻克難題充滿信心。
之前,1號轉爐、2號轉爐在煉鋼生產時,操作工在加料過程中發現,實際下料重量與畫面顯示重量存在誤差。另外,實際下料時間又與系統跟蹤時間不一致,導致輔料添加不準確,既影響鋼水成分,又浪費輔料。
“到底是程序問題,還是操作問題?”點檢組員工一時陷入了困惑之中。“組長,把這個問題交給我吧!”職工徐輝主動請纓。他通過研究程序,并對操作工的操作方法進行觀察,發現職工在操作過程中,當稱量斗還在下第一批料,閥門未關閉時就開始震第二批料,導致第二批料有部分未稱重就已經下料。而原程序設定為當震料結束3秒后開始采集重量,3秒鐘時間稱量斗還沒有穩定下來,第二批料又震下去了,又是一個3秒鐘采集數據。周而復始,誤差持續變大。對此,徐輝采取在程序中增加連鎖和對震料設入延時等措施,提高了稱重的準確性,降低了輔料跟蹤的誤差與浪費,對保證鋼水成分命中率起到了積極作用。
提起徐輝,他可是位能人。在從事4年多的轉爐點檢工作后,2016年末,徐輝向何小鵬主動提出要到脫硫區域從事點檢工作。大家紛紛表示不解,畢竟在轉爐點檢的工作,他早已是得心應手。“我不想錯過鍛煉自己的機會,我覺得攻克難題是件有趣的事。”問及轉崗原因,徐輝平靜地說道。
提前預判確保生產穩順
見微知著是點檢員的基本素養,也是綜合能力的體現。對于一名點檢員來說,要想通過事物表象看到問題的本質,不僅需要對設備狀況了然于胸,還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超前預知的能力。
轉爐電氣點檢員劉孝文在一次日常巡檢時,發現1號轉爐副槍變頻器參數出現小幅波動,這一信息觸動了劉孝文敏感的“神經末梢”。副槍是轉爐冶煉的關鍵設備,任何異常都不能掉以輕心,一旦情況惡化,不僅影響溫測數據,使鋼水成分精度難以控制,而且還會使轉爐深吹從而出現噴濺現象,造成人員傷害和鋼鐵料消耗的增加。對此,劉孝文立即通知點檢組其他成員,及時巡檢排查,找到問題根源點,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事后,為避免副槍故障帶來的生產風險,點檢組根據這一問題,專門制訂了副槍隱患查找教材。
自2016年以來,該點檢組深入開展了設備事故預防和設備預知維修工作,采取增加定向點檢頻次、重新梳理點檢制度、利用實時數據庫對點檢現場重要控制參數進行監測等措施,不斷提升隱患的判別和排查能力,做到提前優化、及時查出、快速解決。截至目前,該點檢組共計開展自控系統穩定運行優化項目70余項,在保證生產穩定的同時創效50余萬元。
協同作戰讓故障無處逃遁
該點檢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在點檢過程中,如若某點檢員發現設備新故障,在處理完畢后,一定要與班組成員一同溝通故障解決的過程與方法。如果同一故障再次出現或發現某一故障長期得不到解決,班組成員便會一起開“諸葛會”,或向更為專業的人士求助,直到將問題解決。
2016年,2號LF爐上部水箱一直處于滲水狀態,一度成為企業生產的重大安全隱患。無論是從觀察孔觀察還是與1號LF爐結構對比都找不出故障原因,點檢員高先念急得不得了。隨后,點檢組員工們一起向該問題發起挑戰。由于水箱加壓、管道疏通等措施都無法徹底根除故障,最終大家決定對水箱進行割開解體,發現在水箱角部一個很隱秘的地方有一個細小的制造缺陷。
隨著一個個疑難故障被攻克,冶煉點檢組的設備故障率直線下降。如今,結束一天的工作后,他們雖然還是24小時開著手機,時刻準備進廠檢修,但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高頻率地被叫到生產現場進行緊急維修。截至4月初,在鋼產量同比增加12.12萬噸的情況下,故障時間反而降低了1.75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