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市場波動明顯穩價保供迫在眉睫
今年以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保供穩價措施,煤炭產量明顯上升。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今年8月份全國原煤產量3.4億噸,同比增速由上月下降3.3%,轉為增長0.8%,比2019年同期增長0.7%,兩年平均增長0.3%,日均產量1081萬噸。進口煤炭2805萬噸,同比增長35.8%。今年1至8月份,生產原煤26.0億噸,同比增長4.4%,比2019年同期增長4.2%,兩年平均增長2.1%。
與此同時,8月份以來的煤炭價格也出現了一波瘋漲,其中動力煤主力合約從8月份最低報價750.6元漲到了9月份的1094.6元,區間最大漲幅達46%。動力煤期貨主力合約在9月23日一度漲停,續創歷史紀錄新高,截至當日15:00收盤報1237.8元/噸。焦煤主力合約8月份最低報價為1974元,到了9月份最高為3099元,區間最大漲幅高達57%;焦炭主力合約8月份最低報價為2629元,到了9月份最高為3847元,區間最大漲幅為46%。
煤炭作為我國目前主要的能源品種,其供應量和價格的變動對居民的生產生活都會帶來很大影響。保障企業煤源穩定、降低采購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格局對于國民經濟意義重大。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此次的能源保供穩價工作不僅意在整頓能源市場秩序,也在為上下游企業的能源成本和居民下半年的用暖用電提供保障。
靈活使用衍生品保障能源供應充足
煤炭等能源供應的穩定性使上下游企業的安全生產的前提,保障能源供應,才能幫助企業實現穩健的經營目標。期貨是有效應對能源波動風險的重要工具。煤碳等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相關性較高,企業可以通過買入遠月期貨合約提前在較低價位鎖定煤炭價格,實現以可控成本保證供應量的目的。
作為老牌期貨公司,和合期貨在能源化工領域的衍生品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靈活使用期貨、期權、遠期、掉期等衍生品工具幫助企業實現庫存動態調控,幫助企業通過利用煤碳期貨調節庫存數量,建立起虛擬煤炭庫存,優化采購策略,并結合實體庫存靈活化庫存管理,在促進企業能源供應和生產的動態平衡的同時,幫助企業實現采購策略的優化升級。
在疫情期間,一些企業還利用動力煤、焦煤等期貨交易實現套期保值,在買進或賣出實際貨物的同時,在期貨交易所賣出或買進同等數量的期貨交易合同作為保值,鎖定用煤成本,動態配合現貨庫存變化,擇機交割填補現貨供應缺口,及時補充庫存,進而有效保障了疫情下電煤的穩定供應和居民的正常用電。
不斷創新穩價工具做好企業風險管理
在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大環境下,期貨、期權等作為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備受企業關注。經過多年實踐,期貨機構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利用衍生工具廣泛幫助能源產業的上中下游企業規避了原材料上漲、庫存貶值等風險,讓越來越多的產業企業在變動的環境中實現平穩運行。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受境內外各種因素疊加影響,國內部分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加劇,不少實體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除了傳統的套期保值、期現套利等方式,和合期貨還根據生產經營實際,積極探索基差定價、保價訂單、境內外聯動等業務創新模式,為電力企業和能源上下游企業解決原材料采購難、價格波動大、運輸成本高等迫切困難,為保供穩價做出貢獻。
當前,利用基差貿易在全球范圍內應用廣泛,有效提升了生產經營的穩定性,成為產業內認可的交易方式。和合期貨也在幫助一些企業實行基差交易,以“期貨價格+基差”作為定價方式,通過期貨或者期權工具形成基差報價,將買賣雙方從博弈者轉化為合作者,共同商議出基差的多少,從而實現交易雙方的互利共贏,降低生產運營過程中的不確定性,解決原來傳統業務中的痛點和難點,助力行業健康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