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因為嚴重的產能過剩,還是因為嚴峻的環境污染,鋼鐵行業的產能壓縮已箭在弦上。國務院日前提出五年內壓縮8000萬噸產能,其中6000萬噸落在鋼鐵第一大省河北。如何防止產能“越減越高”?資本轉型如何減輕對稅收和就業的影響?這一系列問題在河北業內引發沖擊波。
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最近幾年中國加大了淘汰落后鋼鐵產能的力度,但新增產能的速度遠遠大過淘汰落后產能的速度,所以就帶來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工信部部長苗圩曾對外界表達這樣的觀點。
河北省政府研究室調研認為,2000年以來,鋼鐵產能調控政策的主線一直是“控制總量”,在措施上以高爐、轉爐容積大小制定淘汰產能的標準。這種行政管制手段一方面缺乏可操作性,比如設備、產能等指標難以核實;另一方面,企業為了跨過門檻得以生存,紛紛“汰小上大”,鋼鐵產能不減反增。
河北的粗鋼產量已連續12年位居全國之首,目前鋼鐵產能為2億噸,超過全國總量的1/4.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鋼鐵企業負責人認為,鋼鐵產能劇增,民營企業“貢獻”最大。2000年民營鋼鐵產量只占全國產量的7.7%,經過十多年的發展,2012年達到了48.4%。
一家大型民營鋼鐵企業負責人坦承,“淘汰落后”在實際操作中變成了“推倒一座舊高爐,新上一座新高爐”,只是工藝先進了,產品還差不多,規模反而更大了。
更讓人擔憂的是,過去是“汰小上大”,現在是“汰低端上高端”,如果國家不嚴格控制新增投資項目,下階段我國高端鋼材市場或將重演無序競爭老路。
另外,長期以來地方政府出于財政收入等方面的考慮,地方保護主義嚴重。
利劍直指鋼鐵“黑戶”
日前,河北省對6000萬噸鋼鐵產能削減目標進行了分解,其中,唐山、邯鄲、石家莊三個鋼鐵重鎮分別承擔削減4000萬噸、1204萬噸和482萬噸的任務,其余零頭分給了多個市縣。河北省領導層面的態度是:“拒絕一切理由!”
業內人士提醒,應避免將壓鋼指標平均分配給企業,而應在科學細致調查基礎上,壓減隱性產能,壓減環保不達標、資源浪費多、企業效益差的那部分產能。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峰認為,如果能借這次削減產能的機會,把巨量的隱性產能逐出市場,那么對理順鋼鐵行業秩序絕對是個福音。
一位鋼鐵企業老板透露,身邊未批先建的“黑戶”太多了,過去鋼鐵項目審批就如計劃生育,老大是獲得準生證的,老二、老三卻是“私生子”,后來他們長大成人了,得到地方政府的默許。
一些專家認為,很多隱性鋼鐵產能因為缺乏管控,對空氣環境、礦產資源和鋼鐵市場秩序破壞極大。市場好的時候就生產,市場不好就停工,產品以低價促銷。
盡管業內盛傳“河北隱性鋼鐵產能在四五千萬噸”,但一些專家認為,由于隱性產能無法納入統計,所以到底有多大在現有條件下無法把握。有關部門應進行一次詳細摸排,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此外,通過搬遷重組也將削減部分產能。未來幾年,河北鋼鐵企業個數將減少到目前的60%左右。聯合重組后,全省重點鋼鐵企業集團的平均產能將達到1000萬噸以上。
鋼鐵資本重新“安家”
大量鋼鐵產能削減之后,如果沒有新的產業彌補,不僅經濟增長會傷筋動骨,還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唐山市政府一位負責人說,目前全市有鋼鐵生產企業400多家,從事相關行業的企業更是多達幾千家,直接從業人員達百萬以上。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來看,鋼鐵產業仍是位于第二支柱產業——裝備制造業的2.4倍。初步測算,完成削減任務后,40多萬就業人員需要安置,幾年內影響直接和間接稅收370億元。必須要有新的替代產業的發展,才能解決鋼鐵產能的轉移。
按照河北省政府新出臺的政策,鼓勵鋼鐵企業參與港口、鐵路、海運等產業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河北鋼鐵集團唐鋼公司的探索,無異于另類版本的“鋼廠搬遷”。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每年有5000多名職工逐步離開總部廠區從事非鋼產業。公司總經理王蘭玉介紹,2015年之前,唐鋼將有2.2萬人告別鋼鐵主業。
一些看透大勢的民營老板也主動尋找出路,在河北省遵化市,近兩年有30多個鋼鐵企業老板將資本投身其他行業。
遵化市鋼鐵企業老板石國剛退出鋼鐵行業后,創立了唐山尚禾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他告訴記者,自己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和國家航天育種中心建立了合作關系,作為一個產業化示范基地開始進行試種和推廣。示范基地所用土地都從老百姓那里流轉過來,目前正在研究讓老百姓入股,以村企合作的形式讓百姓更加富裕。
石國剛說,“退市”轉型的路很不平坦,建議有關部門制定企業損失資產和債務處理的補償辦法。對于向其他行業轉型的鋼鐵企業,能夠給予充足的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