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回到2013年倫銅創下年內最低點每噸6602美元的時點。也是去年此刻6月25日,高盛集團發布了一篇對于融資銅的研究報告。有心的讀者可以對比一下當前市場對于融資銅的論調。高盛集團在這份報告中,將中國融資銅的整頓看成中國的“雷曼兄弟事件”。
高盛認為,2012年初以來中國短期外匯貸款中約10%可能與銅融資相關。更廣泛地說,近年來中國保稅區庫存與短期外匯貸款一直存在正相關關系。如果上述調整發生會導致大量保稅港或到港銅流向境外市場,導致2014年境外銅供過于求。“未來1~3個月,中國市場向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市場涌入的額外現貨銅可能至少將達20萬噸~25萬噸,占全球季度供應量的4%~5%,從而引發期貨升水擴大并可能對現貨銅價帶來下行壓力。”該報告稱。
上述報告出臺之后,一些海外投機機構聞風而動,一度集體看空中國經濟和大宗商品價格。一年后的今天反過頭來看,雖然報告出臺之后的融資銅頻頻曝出問題,但是銅價反而在2個月后持續在7000美元上方。
曝出高盛報告的外媒,以及為博取眼球的國內個別媒體,迄今對此視而不見,仍然還在持續發出看空言論。而被忽悠的期貨投資者如何呢?問問那些總是手癢難耐想做空銅的人就知道了。
顯然,我們不能否認,違規融資在銅、煤炭、鐵礦石、大豆等商品貿易融資領域仍然存在。但是,以個案來影射全局,認為所有大宗商品融資領域都出現了問題,既低估中國銀行業監管水平,也屬于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認識局限。
事實上,一場以過剩之名,對于中國海外資源布局的“絞殺戰”正在打響,中國原料市場正面臨黑暗時刻。實際上,一場針對鐵礦石的價格戰早已打響。在鐵礦石供應的格局上,國際礦業巨頭對礦源的壟斷正在被打破。這致使國際礦業巨頭利潤大幅下滑,不得不放棄高價暴利的市場策略,轉而通過降價擴產以挽救利潤的下滑和市場的喪失。
當前,中國應盡早建立礦業投融資平臺,將更多社會資本和對于中國經濟未來的信心,轉化為切實支撐礦業發展的動力。國內資金應該抓住機遇,加大投資進行低成本海外礦山并購,攤低成本,實現以國內市場需求,換取控股資源領域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