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坦言,要想真正實現鋼鐵產能的轉移,必須新的替代產業,地方經濟發展必須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無論是因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還是因為嚴峻的環境污染現狀,中國鋼鐵行業的產能壓縮問題都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10月15日,國務院出臺了《化解產能過剩政策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稱將有效地推進和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其中,鋼鐵業作為產能過剩的大戶,將需在未來5年壓縮8000萬噸的總產能。
“如果分解任務的話,河北省之前就給自己設置了到2017年削減6000萬噸產能的目標,到2020年還要再減2000萬噸。也就是說,光河北就要減6000萬噸-8000萬噸產能。所以從地方政府自己提出的目標來看,應該沒有問題。”對于這張減產考卷,“我的鋼鐵網”資訊總監徐向春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
但他也指出,這一政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面臨著許多非常現實的問題。“壓縮8000萬噸的產能,就有2000多億元的資產處置和一、二十萬人的就業問題,還有產值和稅收的損失。這些都不容回避的,非常棘手”。
河北民營鋼企為減產主角
此次國務院出臺的《意見》提出,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要根據行業特點,開展有選擇、有側重、有針對性的化解工作。其中,鋼鐵行業將重點推動山東、河北、遼寧、江蘇、山西、江西等地區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整合分散鋼鐵產能,推動城市鋼廠搬遷,優化產業布局。
而河北省更被業內視作重點中的重點。作為我國第一產鋼大省,河北省粗鋼產量已連續12年位居全國之首。目前,該省的粗鋼產量為1.8億噸,產能和產量均超過全國總量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