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指導意見》指出,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要根據行業特點,開展有選擇、有側重、有針對性的化解工作。
在鋼鐵行業,重點推動山東、河北、遼寧、江蘇、山西、江西等地區鋼鐵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提高熱軋帶肋鋼筋、電工用鋼、船舶用鋼等鋼材產品標準,修訂完善鋼材使用設計規范,在建筑結構縱向受力鋼筋中全面推廣應用400兆帕及以上強度高強鋼筋,替代335兆帕熱軋帶肋鋼筋等低品質鋼材。加快推動高強鋼筋產品的分類認證和標識管理。落實公平稅賦政策,取消加工貿易項下進口鋼材保稅政策。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近10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控制鋼鐵、電解鋁、水泥等行業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的調控政策,但均未達到預期目標。他表示,過去所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過多依靠控制和限制審批,總以為控制和限制審批就能夠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但幾年過去了,產能過剩愈演愈烈。最近在研究有關化解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問題時,有關部門在理念上變以往的“制止”、“抑制”過剩產能為“化解”過剩產能,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與調結構、轉方式結合起來。
縮減原則待明確
目前主要的困惑是縮減誰的問題。“像河北地區一些中小鋼廠,盈利能力很強,而且決策靈活,這種企業不應該被淘汰。”
對于這一縮減政策的出臺,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新創表示,縮減8000萬噸產能的計劃,要順利實施,必須處理好地方、企業和職工三方的利益關系。縮減產能對于鋼鐵企業上市公司及整個行業來說,確是利好,但前提是政策要實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