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鍛造廠新線帶鋸加工工序共鋸切鋼材4500噸,小帶鋸鋸切效率達到了每天105刀,大帶鋸達到了每天130-150刀,鋸切量、鋸切效率與往月比相當。此次沒有因為帶鋸加工工序新舊隊伍轉換而影響鍛造廠生產入庫工作,該廠帶鋸加工工序新舊隊伍的轉換替代工作正有效推進中,實現了轉換過程中的平穩對接。
撫順特鋼鍛造廠是公司“三高一特”重點品種生產單位,產品品種規格多且復雜。分廠的帶鋸加工工序負責特鋼產品的分段、切頭尾、切片工作。該工序的生產效率高低不僅影響“三高一特”產品向下部工序的流動,而且由于品種規格多達幾十種,硬度各異等原因,鋸切相當困難。在此工序培養一個操作熟練、經驗豐富的技術工人,一般需要幾年時間。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鍛造廠新線16臺帶鋸的操作及鋸條消耗多年來一直由外部公司承包。外部公司也因此培養了一批技術熟練的操作工人。此承包存在的問題是公司每年要付出一筆數目不少的承包費,而帶鋸工序所使用的鋸條,集團公司大連特鋼制品公司也能生產。如果讓大連特鋼制品公司承包該工序,可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在集團公司的主導下,2月份,鍛造廠與大連特鋼制品公司開始推進上述工作。“萬事開頭難”,面對沒有熟練操作工人,沒有鋸切生產指揮經驗,操作工人甚至對鋼種都不太熟悉的困境,撫順特鋼組織人事處、生產安全處、供應處、總工辦、辦公室、鍛造廠、大連特鋼制品公司的相關人員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在人員方面,去年10月份,組織人事處為新線帶鋸工序招聘了12名廠內正式員工,鍛造廠從老線抽調來4名有操作經驗的帶鋸工進行支援,其它人員則由大連特鋼制品公司負責招聘。由于隊伍里“新手”較多,撫順特鋼還對全部25名“新手”進行了安全培訓,現場操作培訓,技術質量培訓,實際考試等一系列技能培訓工作。
在經過前期的現場試生產、技能培訓、技術摸索后,3月1日,大連特鋼制品公司的工作團隊正式進廠作業。為了盡快適應工作環境,他們積極與鍛造廠溝通聯系,學習鋼種特性,積累操作經驗,了解工序流動情況。大連特鋼制品公司現場負責人陳鐵大說:“承包初期,我們遇到了品種復雜、鋼材硬度高、操作經驗不足導致生產效率低等困難,在鍛造廠的幫助下,我們攻克了很多難關。那段時間,我每天忙到深夜,回到大學生宿舍根本睡不著覺,一閉上眼睛全是鋸切現場畫面或是各種表格。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在提高人員操作水平、縮短更換鋸條時間、提高鋸切效率等方面下功夫,以便盡快適應、滿足生產要求。”
面對新舊隊伍轉換帶來的“陣痛”和困難,撫順特鋼從領導班子到基層員工,每個人都在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撫順特鋼總經理孫立國多次到帶鋸加工生產現場,查看設備使用情況,了解生產進度,并與生產安全處一道現場辦公,協調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鍛造廠領導班子成員、新線作業區作業長等也都十分關注帶鋸生產情況,只要一有時間,他們就一心撲在帶鋸生產現場,幫助大連特鋼制品公司制定生產作業計劃,科學排產,協調人員調配。鍛造廠副廠長張文雙還親自上手,幫助調整帶鋸機的鋸切壓力、鋸切速度,手把手教授技藝,此舉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升和鋸切質量的提升。撫順特鋼夜間值班領導也每晚“盯”在帶鋸生產現場,監督工序運轉情況,協調解決實際問題。由于“新手”較多,鍛造廠安全科人員每天都到帶鋸生產現場,監督員工安全生產操作,做好防范措施,防止出現安全生產事故。分廠設備檢修人員則對16臺帶鋸進行了全程點檢,出現問題第一時間處理,從而有效保證了設備運行。
正是在各相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鍛造廠帶鋸工序新舊隊伍轉換替代工作得以有效推進,并取得積極效果。這一過程雖然充滿艱辛、羈絆,但鍛造廠、大連特鋼制品公司兩家單位沒有被困難所嚇倒,他們互相幫助、互相支援,攜手共渡難關,最終實現了替換工作的平穩過渡。
下一步,鍛造廠與大連特鋼制品公司兩家單位將合力做功,在保證生產的同時,降低鋸切成本,提高鋸切效率,為實現鋸切成本與效率、產量與質量的最優組合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