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河北鋼鐵集團石家莊鋼鐵公司煉鋼廠的鋼鐵料消耗為1070kg/t;經過技術攻關,2013年初降至1055kg/t,目前又進一步降低到1049.6kg/t。在這樣一個裝備并不一流、工藝并不頂尖的特鋼企業,該公司如何實現其鋼鐵料消耗的一降再降?近日,記者來到煉鋼廠一探究竟。
職工降本從被動走向主動
“成本向普鋼看齊,質量向特鋼看齊。”這是去年上半年,該廠給自己制定的目標。降低成本,還要提升質量,這條路如何走?“降本工作,離開了廣大職工的支持,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面對降本困難,該廠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蔡仲衛說。為了調動廣大職工降本增效的積極性,該廠推出了“人人挖潛增效有貢獻”活動,以此次活動為載體,將降本指標層層分解、項項落實,使得人人肩上有指標,個個感受降本壓力,引導職工由被動挖潛向主動挖潛轉變。
該廠還建立了虛擬成本系統,目的就是讓每位員工都時刻關注生產成本。“虛擬成本系統是班組成本工作完成好壞的‘晴雨表’。現在,我們可是一手壓著塞棒,一手按著計算器,在生產過程的每時每刻都要考慮成本的因素。”3號連鑄機平臺上,正在進行澆鋼操作的澆鋼工張永強告訴記者,3號連鑄機升級改造完成后,無論是性能還是效率都優于改造前,對于完成下個階段的降本任務,他們很有自信。在轉爐冶煉平臺,1號轉爐馬上就要出鋼,此時煉鋼工張永廣和合金工劉曉峰正準備向鋼包內加合金料,他們仔細稱量合金的重量,并向記者解釋到:“合金料在成本構成中的比重很大,扼住了這個‘大頭兒’,才能有效降低鋼鐵料消耗。”
今年1月~9月份,該廠職工申報降本方面的合理化建議83項,已經評審74項,采納41項,實施完成37項。為落實以上建議,該廠共投入資金60.28萬元,年創造效益卻達868.74萬元。
創新是降本的“動力源泉”
“鋼鐵料消耗為1049.6kg/t在國內特鋼企業里是一流指標,就是與普鋼比,這個指標也有一定的優勢。”該廠綜合管理室主任兼對標辦公室主任孟強如此表述降低鋼鐵料消耗的意義。一年多來,他的辦公室就是這項工作的“前線指揮部”,他和工友們就在這里“掛圖作戰”,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著指標。
面對墻上密密麻麻的指標數據,孟強告訴記者,降低鋼鐵料消耗取得如此成績,職工的“精打細算”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工藝技術創新。今年5月份,利用年度設備大檢修的機會,煉鋼廠將兩座轉爐由原來的氧氣頂吹工藝改造升級為頂底復吹工藝,僅此一項就使鋼鐵料消耗降低了1kg/t。新增氬氣底吹功能后,轉爐托圈活動端耳軸和旋轉接頭未設立所需的氣體流通通道,為解決這一問題,6月份,煉鋼廠創造性地設計出耳軸孔“四變六”裝置,在開通氣體通道的同時,還為公司節省下470余萬元的設備費用。
引進新工藝,開發新技術,這讓一度停滯不前的降低鋼鐵料消耗工作又煥發了青春。如果說采用頂底復吹技術,讓鋼水充分反應,在低耗的同時,還能有效提質,那么正在推行的四孔氧槍使用將使鋼水的化學反應更加充分,使提質增效的優勢更為明顯。記者采訪過程中,現場的核算人員正在對四孔氧槍使用后的成本情況進行總結,為持續推進四孔氧槍大批量使用提供理論依據。
降本還須考慮投入產出比
“懂做減法,遠比會做加法難。”該廠黨委書記董大西說,如今,品嘗到降本增效累累碩果的職工都主動地投入到對新工藝和新技術的追逐中。然而,這也為降本增效工作帶來了新的“煩惱”———創新精力有限,由職工提議的攻關項目又較多,誰先誰后,這個隊如何排?“看效益,看投入與產出比。”董大西給出了答案。
“弱化鈣處理”是精煉工序熱議的一個課題。鈣鋁酸鹽夾雜物是特殊鋼中夾雜物的一個種類,由于它的熔點相對較高,不易清除,被視為很“討厭”的夾雜。精煉工藝技術人員“優化操作工藝,在精煉工序不喂或少喂鈣線”的建議一經提出就被煉鋼廠作為重點課題提上議程:“關鍵在于這個課題投入小,前景好。”工作人員向記者解釋到。
記者從成本分析會上了解到,該廠8月份的綜合成本距歷史最優指標相差1.75元/噸,他們分析原因是由于煉鐵入爐料結構的調整造成生產出來的鐵水中Si、P含量持續偏高,理論影響煉鋼的綜合成本3.6元/噸。對此,該廠決定在鐵水含量Si、P高條件下,繼續完善和使用“雙渣”+“少渣”法,并進行更加細致的影響點排查。分析會最后,孟強總結道:“如果‘雙渣’+‘少渣’操作法使用得好,對進一步降低鋼鐵料消耗大有裨益。”
在降低鋼鐵料消耗的攻關中,該廠通過“化整為零”的方法,把降成本一個宏觀的大課題,分解成若干個子課題、小課題,讓職工看得見、夠得著,有勇氣、有信心去個個擊破。而一個個小目標的陸續實現,又使職工創新創效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出來,使得企業的既定目標離職工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