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4年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9.2%,比5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分產品看,6月份,多種產品同比增長。
值得關注的是,工信部近日公布的2014年十五大行業首批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中,煉鐵、煉鋼、焦炭、鐵合金、電石、電解鋁、銅(含再生銅)冶煉、鉛(含再生鉛)冶煉、水泥(熟料及磨機)、平板玻璃、造紙、制革、印染、化纖、鉛蓄電池(極板及組裝)等十五大工業行業進入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
同時,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6月份各行業情況來看,鋼材增長7.1%;水泥增長0.8%;十種有色金屬增長4.6%。
當然,僅從這一組數據似乎說明不了什么問題,那么,我們不妨把它放到更大的范圍去比較,或許能得到更為明了的答案。
如水泥行業,今年前6個月,全國規模以上水泥產量114374萬噸,累計水泥產量增長僅為3.6%,半年產量增速,創進入本世紀以來同期新低;再比如鋼鐵所屬的黑色金屬行業,今年前6個月,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絕對量2157億元,同比下降8.4%。
通過這兩個簡單的數據,我們不難發現,與前6個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17.3%的增長速度相比,絕不是“高增長”。
這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明確要求或許有很大的關系。根據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今年要淘汰鋼鐵2700萬噸、水泥4200萬噸、平板玻璃3500萬標準箱等落后產能,確保“十二五”淘汰任務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壓下來,決不再反彈。
落后產能不去,優質項目就不會來。于是,不少地區都把淘汰落后產能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上海市強力推進企業轉型,把大氣污染防治列入市委八項重點督查推進工作和市政府年度重點工作,集全市之力著力推進;浙江省在加強綜合治理的過程中,全省火電機組總容量80%、水泥熟料生產線總產量64%建了脫銷設施,對6000多家企業實施關停淘汰、搬遷入園和原地整治,淘汰落后產能20多個行業8000多家企業;安徽省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執行水泥企業氮氧化物排放標準,提前兩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產能任務,嚴格電力、水泥等行業脫硫脫硝項目環保驗收,認真落實減排目標要求。
由此,我們不難看到,政府淘汰落后產能的決心并沒有改變,效果也沒有大打折扣。相反,通過數據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淘汰落后產能的效果正在不斷顯現。